怎样预防胰岛素注射部位硬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1

怎样预防胰岛素注射部位硬结

杨朝霞

德阳市第五医院四川德阳618000

摘要:目的减轻胰岛素注射部位硬结发生,改善血糖控制,减少胰岛素用量,节约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研究2018年内二病区胰岛素注射28例,患者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同样规范注射方法的条件下,对照组注射后未做任何处理;观察组注射后按照改良方法对注射部位进行护理,同时观察记录注射部位皮肤情况,班班记录,班班交接。结果:观察组注射部位皮肤发生硬结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改良注射部位护理,可预防或者延缓注射部位皮肤硬结的发生

关键词:胰岛素注射部位硬结改良注射部位护理预防注射部位硬结发生

引言

皮下脂肪增生是糖尿病患者长期注射胰岛素后,注射部位的皮下组织出现增厚的“橡皮样”病变,质地硬,或呈瘢痕样改变。脂肪增生为脂肪细胞增大和脂肪组织肿胀和(或)硬结。常见的发生部位为腹部、大腿、上臂、臀部。在脂肪增生部位注射胰岛素,会使胰岛素吸收缓慢,胰岛素吸收波动性增大,胰岛素峰值水平降低,血糖控制效果下降。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对科室、医院而言,降低了患者满意度,引起医疗投诉,医疗纠纷,影响医院发展。通过改良注射部位护理,可预防注射部位硬结的发生,同时,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9年胰岛素注射280例,其中1型糖尿病115例,2型患者165例,男性例160、女性120例,年龄在40---88岁,平均年龄64岁,一般状况均等,按照完全随机设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40例,男80例,女60例,对照组140例,男78,女6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注射方法,根据医嘱,注射后在注射部位无需任何处理,注射后观察皮肤情况,班班交接记录。观察组使用方法有所改变,即观察组同样按常规注射方法,注射半小时后在注射部位用马铃薯匀浆敷半个小时,每日三-四次,班班记录,班班交接,观察两组患者皮肤发生硬结情况及触及皮肤患者舒适度。见表1

结果:观察组患者皮肤硬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4%vs37.8%,P=0.002);观察组触及注射部位皮肤舒适度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采用注射部位马铃薯匀浆外敷方法能够减少硬结发生,增加患者舒适度。

1.3对两组患者满意度予以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是61%,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是94%,两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1.4结论:

采用在注射部位用马铃薯匀浆敷半个小时,每日3-4次,能够预防注射部位硬结的发生,增加患者舒适度,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此方法值得推广。

讨论:

马铃薯匀浆:即为马铃薯研磨而成,它的淀粉(约20%)具有高渗作用,可加速局部皮肤水肿的消退;生物碱成分茄碱因能降低组织的渗透性,抑制透明质酸酶活性,具有抗感染作用;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对改善免疫功能、清除有毒自由基等具有重要作用;异柠檬酸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之功效;蛋白质可促进微血管形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维生素C可促进细胞间质以及胶原纤维和黏多糖的合成,增加毛细血管的韧性;维生素P、A、B族,能促进受损皮肤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再升,防止伤口感染恶化,加速新生组织生长及修复毛囊、汗腺、皮下组织,同时可降低传导痛觉纤维和纤维细胞的兴奋性,从而发挥镇痛作用;富含维生素B2,可保护皮肤免受炎症反应侵害。在临床中,常习惯于硫酸镁外敷,但是对于胰岛素注射部位皮肤硬结外敷,两者比较见表3

通过数据对比:马铃薯中抑制胶原形成的有效成分,促进了硬结的软化,预防了皮下脂肪增生、消除了注射引起的皮下硬结,它的作用远远高于硫酸镁。

一、贴敷方法:

(1)准备:注射半小时后清洁注射部位皮肤,使皮肤保持清洁干燥;选择新鲜、表皮完整无损的马铃薯;

(2)制作:准备好的马铃薯洗净去皮,研制成浆,盛装在干净玻璃瓶里,加盖密封;

(3)操作:取马铃薯匀浆外敷于患处,外敷面积需大于硬结部位面积,用保鲜膜缠绕,将其固定。每天3-4次,也可持续使用,甚至症状消失为止。注意:贴敷时以及贴敷后需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并且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症状。

二、注意事项:

(1)备用的马铃薯匀浆放置时间不可过长,每天研磨密封,保持新鲜,防止氧化;

(2)外敷后及时使用保鲜膜缠绕固定,防止水分流失、减慢马铃薯的氧化速度;

(3)马铃薯匀浆可弥补切片的僵硬,其顺应性更佳,能在不规则的表面充分贴附。不仅如此,马铃薯匀浆可充分的与损伤组织接触,提供更佳的临床效果。有研究表明,马铃薯匀浆优于马铃薯片,明显缩短治愈时间。

参考文献:

[1]于旭云,齐华玲。土豆片外敷治疗液体外渗。齐鲁10(4):245护理杂志,2004,

[2]俞小平,黄志杰。本草纲目精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46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