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咨询中的非言语行为及心理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学生心理咨询中的非言语行为及心理探索

张子珍

张子珍(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5500)

摘要:非言语行为能提供许多言语不能直接提供的信息,承载量大,信息通道宽,在咨询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把握非言语行为并妥善运用,可以提高咨询效果,促进咨询成功。

关键词:学生心理咨询非言语行为

心理咨询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非言语行为,其或伴随言语内容一起出现,对言语内容作补充、修正;或独立地出现,代表独立的意义,在咨询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非言语行为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可以通过动作、表情、声音、服饰、发式和交际距离等形式传递信息,其信息量大,信息通道宽,这里重点介绍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动作与声音、空间距离与衣饰等。

一、目光接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传递信息的所有部位中,眼睛是最重要的,它可以传递最细微的感情。研究表明:在情感、态度交流方面,70%以上的信息是靠眼睛来传递的。

一般来说,倾听时,目光会直接注视着对方的双眼;讲话时,视线的接触会比听时少些,即讲者比听者更少注视对方。开始讲话时,会先把目光从对方身上移开;结束时,一般又会重新看着对方。讲话时把目光移开,可以避免叉开话题;讲话中正视一下对方,则表示在停顿时,对方可以打断他的话;假若他停顿了,但不看对方,说明他的思路还没有断,意思是“这不是我要讲的全部内容,我只是在略作思考。”

如果讲完某句话后将目光移开,可能表示:“我对我所说的也不太有把握”;如果讲话时看着对方,则表明:“我对我的话很有把握”;若听时看着对方,则表示:“我也是这个看法”或“我对你的话很感兴趣”。若咨询师的问题使学生感到不舒服,学生也会将目光移开,借以作为一种逃避和隐瞒。一个性格内向、羞怯或自卑的学生会不习惯过多的目光接触,他既不敢太多地注视别人,也不愿意别人看着自己;当一个人对他人产生防卫、攻击或敌意时,视线相交的机会便会增加。

二、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有数十块表情肌,它们整体协调运动构成人的面部表情,灵活地表达各种不同的心态和情感。观察一个人的非言语行为首先而且主要集中在面部表情上,即所谓“见其面,知其心”。

一般来说,一条眉毛扬起表示怀疑,双眉扬起表示惊讶,双眉下垂是沮丧和忧伤,皱眉表示不愉快、迷惑;冲突、挑战、敌对时下颚肌肉紧绷并斜眼瞪视,头和下颚挑衅地前伸。达尔文在他的著作《人和动物感情的表达》中认为人类在面部表情的沟通上极为相似:眼睛和嘴巴张大,眉毛上扬,是惊愕的表情;害羞会脸红;愤概或挑衅时皱着眉头、昂首挺胸并紧握拳头;深思问题或竭力解开疑惑时会皱起眉头或眯起眼睛。

任何一种面部表情都是由面部肌肉整体协同变化的结果,但面部某些特定部位的肌肉对于表达某些特殊情感的作用更为明显。一般地说,表现愉悦的关键部位是嘴、颊、眉、额;表现厌恶的是鼻、颊、嘴;表现哀伤的是眉、额、眼睛及眼睑;表现恐惧的是眼睛和眼睑。

三、身体动作

一个人的身体动作反映了他的心理,如:咨询过程中,若学生搓起两只手来,也可能是有所期待,如咨询师给予的理解、尊重、真诚,学生受到感动而期望得到更多的同情或得到某种指点;若学生移坐到了椅子的前端,踮起脚尖,很可能是跃跃欲试,有某种行为即将发生。

如果学生很慢地摘下眼镜,细心地擦镜片(即使镜片不脏),或咬着镜腿,这表明他在思考、注意倾听或避免说什么,也意味着他在寻找新的资料。学生在听或讲的过程中,若握紧了拳头,可表示强调,也可能是决心,当然还可能是一种愤怒。咨询师应善于结合其它信息综合判断。若代表决心,咨询师应及时在言行上给予支持和鼓励;若是愤怒,应及时查清原因,予以疏导。

学生的身体由紧缩转为放松,紧靠在一起的双腿开始分开,交叉的双手放下来时,往往是他的内心由紧张、不安、害怕、封闭开始变得平静、轻松、开放;反过来,则表明咨询增加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可能是咨询师的言谈举止(包括表情等)不当,或触动了对方的敏感要害处,也可能是涉及到了他痛苦的、隐秘的问题,这种信息对于咨询师来说具有重要价值。

一个人长期的心理状态也影响着他的身体动作。一个始终感到不幸的人会终日皱眉,皱眉成了他固定的表情;一个好侵犯、好管闲事的人总是探头探脑;一个温和、慈祥的人常常面带微笑。亚历山大·洛温博士在《人体动作与性格结构》中认为,耷拉着的肩膀表示内心受到压抑,耸着的肩膀和害怕心理有关,肩膀平齐说明能承担责任,弯曲的肩膀是沉重精神负担的反映。他认为,没有任何语言比肢体语言更能表达人的个性,关键在于正确识破肢体语言。

四、声音特点

咨询师除了仔细听来访者说的内容外,还要听他的声音的变化。声音有第二言语的功能,它对言语起着加强或削弱的作用。声音的高低、缓急、节奏感等,最不容易掩饰,也最容易暴露一个人的真实情绪。因此,言不由衷的话语,既可能被肢体语言所暴露,也可能被声音所揭穿。当他面部扭曲、声音突然发生了很大改变,说:“我不生气”,我们也知道他正在生气。

声音特点包括语调、强度和语速等。人们借助声音的轻重缓急来自觉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语调的提高表明对所谈内容的强调,也表示某种情绪,如激动、兴奋和愤怒等;语调低也可以是强调,以引起听者注意,也可以表示怀疑、回避,或者是因为涉及到敏感、痛苦、伤心的事情。声音强度增大,亦常表明一种强调,或激动的情绪,而强度减轻,则可能表示一种失望、不快或软弱、心虚。语速加快表明紧张和激动,语速变慢则有可能是冷漠、沮丧,或正在思考。

五、空间距离、衣饰及步态

咨询时的空间距离也是一种非言语行为。一般来说,防御性强、敏感的学生希望距离大些,寻求依靠、心情迫切者希望距离小些,以得到某种安慰。若学生对咨询师不怎么信任,或对咨询效果不那么满意时,会不自觉地加大彼此的距离。当然,适当地缩短距离也是希望加强关系的表示。

衣饰包括服装、化妆和携带品等,也是非言语交流的一部分。衣饰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经济地位、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尤其是能体现出学生来访时的某种心情。服装是主体方面,比如,一位学生的衣服脏兮兮、皱巴巴,这说明他的困扰已经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或者反映出他一惯的生活风格,即随随便便、缺乏料理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这种人在集体生活中会被人看不惯,容易发生矛盾。

同样,学生进咨询室的步态,对于咨询师也是有价值的。那些步履沉重、垂头丧气的学生从他们进门的一刹那就暴露无遗。一位学生进门后又出去,之后又进来,这样反复五六次才坐下来,说明他有强迫症状。有些学生手足无措,来回走动,反映了其内心的紧张不安和焦虑情绪,这种学生易出现交际障碍。

一个人的非言语行为体现了他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当时的情绪,同时,也受其价值观、品德修养、信念等诸多因素影响。咨询师只有善于观察,才能窥视到学生内心的状况。咨询师面对的与其说是学生的问题,不如说是有问题的学生,咨询时须十分谨慎。咨询师也要恰当地运用自己的非言语行为,使咨询更丰富、深刻,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S.CormierB.Cormier著张建新等译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钱铭怡编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刘明著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实战案例笔记[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4]陶伟玲编著做自己的心理医生:NLP简快心理疗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