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模式分析——以重庆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2

山地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模式分析——以重庆为例

周继霞苏维词

山地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模式分析

——以重庆为例

周继霞1苏维词2,3

(1、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人文社科系,重庆4000522、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3、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探讨了山地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模式和演化,指出自然条件是影响山地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的基底,同时也是在区位条件、市场、交通、土地价格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形成并发展的。并以重庆都市区为例,首先分析了重庆都市区旅游业发展现状,然后从重庆都市区旅游资源和景观结构、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和旅游交通网络结构三个方面对重庆都市区旅游空间布局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山地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模式

1研究区域概况

重庆市地跨北纬28度10分~32度13分、东经105度17分~110度11分,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面积82403平方千米;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重庆都市区主要包括渝中区、南岸区、沙坪坝区、江北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巴南区、北碚区、渝北区等九个区。面积约5467平方千米,占重庆市面积6.6%。人口568万(2005年),占重庆市人口总数的18.1%。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1294.7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42.2%。

2影响因素分析

2.1自然因子分析。自然因子是影响山地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最明显的因子,自然条件包括地貌、土壤、生物、气候等。山地城市具有丰富多样的地貌组合,包括山体、丘陵、陡坡、悬崖、峡谷、沟壑等,而形成名山、幽谷、奇峰、岩洞、怪石等山地特有的自然景观。山地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因子直接影响的结果。

2.2交通区位因素。从空间角度分析,城市中各旅游区的区位条件包括整个城市旅游区和外部客源地之间的相对区位关系,城市内部各个旅游区之间的区位关系。按照距离衰减规律,距离越近,出游几率就越大;距离越远,出游几率就越小(图1):

图1距离衰减的一般模式

上图的距离衰减曲线只是理想的孤立国(isolatedstate)条件下观察到的一种空间模型,城市旅游区更多地需要考虑客源地旅游者的心理距离,由于旅游者的所处的情境的不同,因而距离衰减曲线存在着变形,比较有名的是鲍尔兹曼曲线和U型距离衰减曲线(吴必虎1994)。

2.3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条件是发展旅游的外环境。强大的城市经济实力和迫切的旅游需求对城市旅游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器”的作用,另一方面,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拉动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从社会因素分析,城市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社会环境的支撑。

3山地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模式

3.1点式结构模式。这是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最初的模式,主要指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旅游业发展缺乏其他相关产业的有利支撑,区域中各旅游吸引物之间联系不紧密,其服务范围也比较狭小,旅游者主要是当地居民。这类地区的旅游开发建设不能在面上铺开,需要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旅游节点,在我国西部多数山地城市都是这种结构模式,如丽江。

3.2点—轴结构模式。点—轴结构模式是陆大道(1998)提出的空间组织过程,在山地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的分析中主要指区域旅游合作以旅游资源(点)的整合为基础,沿交通干道延伸,并向两侧辐射。它特别适用于旅游资源(点)和旅游线路明显呈带状分布的空间结构,如兰州。

3.3单核辐射模式。这是区域旅游资源、市场分布极不均匀,单项优势突出的结构模式,以某个出游人数多、承载力大的旅游中心地或某个具有大尺度吸引向性的旅游景区为核心,通过环形或半环形旅游交通线路向周边地区辐射扩散的结构模式。

3.4双核联动模式。这类山地城市明显特征是包括了两个旅游节点,它们在区域中的地位和等级相当,形成市场共轭或资源互补或两者兼而有之的结构模式,如包头、湛江等。

3.5多中心组团模式。这是最具有山地城市特征的结构模式,往往是山区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结构模式。城市旅游发展呈现多个中心并列的局势,因为受到地形的分割,而呈现出多个组团,各个组团因为不同发展条件会有不同的结构模式。这种城市在旅游空间规划中要考虑到了各个组团的特征,形成区域内的优势互补,避免其恶性竞争。

4重庆都市区旅游资源及景观空间结构分析

4.1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总体特征。结合重庆都市区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分析,重庆都市区旅游资源总体空间分布呈组团状分布,将其分为八大组团,包括:中心组团、江北组团、沙坪坝组团、九龙坡组团、南岸组团、北碚组团、巴南组团和渝北组团,其中中心组团属于中心区,江北组团、沙坪坝组团、九龙坡组团、南岸组团为过渡区,北碚组团、巴南组团和渝北组团为边缘区(表1)。

表1重庆都市区旅游总体分布特征表

组团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特征

中心区中心组团网络结构模式处于中心区的位置,历史悠久,拥有大量的人文旅游资源而且分布最为集中,以陪都文化和巴文化为特色,另具有特有的山地城市景观,立体感强,层次分明

过渡区沙坪坝组团核心边缘模式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兼备,资源组合良好,郊区生态农业区具备区位优势,利于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边缘山地利于发展山地休闲康体旅游

南岸组团核心边缘模式九龙坡组团点轴结构模式江北组团点轴结构模式边缘区北碚组团点轴模式以温泉、峡谷、生态农业和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为特色,北碚组团的文化积淀也相当丰富,旅游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巴南组团点式结构模式渝北组团点式结构模式

这种组团状的旅游空间格局也正是山地城市旅游空间分布格局的一种表现。

4.2主要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重庆都市区旅游景点分布广泛,已调查的56处主要旅游景点几乎遍布市区各处,由表2看出,其主要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如下:

4.2.1各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平衡,但中心区分布集中,总量以边缘区为主。通过表2可以看出,中心区有17处,占30.4%,过渡区有15处,占26.8%,边缘区有24处,占24%。各区旅游景点数相对比较平衡,但中心区分布集中,总量以边缘区为主。

4.2.2人文类旅游景点集中于中心区与过渡区,自然类旅游景点集中于边缘区。这种特色的旅游资源分布为重庆都市区旅游开发提供了两个结合点:一是中心区与过渡区的历史文化、商贸经济和现代山地立体城市景观;二是边缘区的奇特山水、森林生态资源和生态休闲度假旅游。

4.2.3资源组合整体比较理想。整体来说,旅游资源的类型比较齐全,组合良好,旅游资源的五大类别都具备,但各区各有侧重,具有鲜明的特色。重庆都市区旅游景点分布广泛,已调查的56处主要旅游景点几乎遍布市区各处(表2)。利于开发专题旅游以及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线路的组织。

表2重庆都市区主要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状况

类型景点数中心区过渡区边缘区地文景观类004水域风光类026生物景观类237古迹与建筑类1385人文吸引物类222合计171524

百分比(%)30.426.842.8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

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2:159-163.

[2]保继刚,楚义芳,彭华.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6-38,99.

[3]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139.

[4]彭寿清.重庆旅游文化发展初探[J].经济地理,2004,24(6):861-864.

[5]王伟强.和谐城市的塑造:关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政治经济学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4-16.

[6]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52.

[7]保继刚,潘兴连,杰弗里·沃尔.城市旅游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8]卞显红,张树夫.我国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开发与发展[J].经济地理,2004,24(2):20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