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语篇中的语用预设及元语用意识——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辩论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6-16
/ 3

政治语篇中的语用预设及元语用意识——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辩论分析

张智聪

政治语篇中的语用预设及元语用意识——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辩论分析

张智聪武汉大学

【摘要】作为一种隐含意,语用预设在交际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它更多的被人们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广泛应用于广告,辩论等情境。本文则以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为语料,剖析双方如何运用预设来阐述自己的政见,质疑、批评,甚至攻击对方的政治纲领和政策,从而为自己赢得选民的支持。同时,由于人们不断做出语用选择的过程是受到元语用意思的指导和调控的,文章还在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和元语用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辩论双方的语用预设背后暗藏的元语用意识。通过这些分析,文章旨在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政治语篇,并为其它语篇的分析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语用预设元语用理论预设触发语预设信息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辩论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6-0039-02

【Abstract】Asimpliedinformationandpreconditionsinsentencesanddiscourses,pragmaticpresuppositionplaysasignificantroleinunderstandingcommunications.Itisalsoaneffectivecommunicativestrategyindeed.Whencommunicating,peopleconstantlymakepragmaticchoicesinaccordancewiththeirmetapragmaticawareness.Taking2008Americanpresidentelectiondebatesasthelinguisticmaterial,thepaperattemptstoanalyzehowthepragmaticpresuppositionsareusedforquestioningandcriticizingthepolicyoftheopponentsinhopesofwinningvoters’support,andmeanwhile,torevealtheunderlyingmetapragmaticawareness,sothatprovidesagoodwayofunderstandingpoliticaldiscourses,andenlightensallkindsofdiscourseanalysis.

【Keyword】PragmaticpresuppositionMetapragmatictheoryPresuppositiontriggerImpliedinformation2008McCain-ObamaPresidentialDebate

一、导言

预设又称“前提”、“前设”,是语段中已经提到过的或者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已知的信息。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语言哲学研究中,由德国哲学家GottlobFrege于1892年提出。Frege在文章“意义与所指”(OnSenseandReference)中指出:“如果断言某一件事,总需要明显的有一个前提,所用的简单或复杂的专有,名词,都有一个指称对象。”这里的“指称对象”实际上指的是语言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即所指关系。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关预设的研究都集中在natureofthereferentandthereferentialexpressions。直至20世纪60年代以后,“预设”才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广泛兴趣,并由原先的纯哲学逻辑逐渐转向逻辑——语义研究,继而转向语用研究。

近年来,关于预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预设在广告和法庭中的应用,但是,作为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它还被广泛运用于各类辩论中,在展现语言本身的巨大魅力的同时,巧妙表露说话人的implicitmeaning。因此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预设理论和元语用意识理论对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三场辩论中辩论双方的话语进行分析。

二、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提前关系。(何自然,1997)”简单的说,语用预设就是交际双方预先设定的“先知信息(徐盛桓,2001)”或“背景知识。(何兆熊,2000)”

语用预设可进一步从两个方面来定义。①从言语行为的视角来看,预设是有效的言语行为的条件;②从交际功能来看,预设又是交际双方共知的背景信息。Levinson认为语用预设有两大基本特征,即“合适性”(appropriatenessorfelicity)和“共知性”(mutualknowledgeorcommonground)。预设受语境的制约,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预设的合适性,即把语用预设看作是在特定的语境里,发话人和句子的适切性的一种关系。因此,其合适性取决于说话人。但与此同时,语用预设必须是谈话人双方共知的信息,否则对话就无法顺利进行。这也就是所谓的预设的共知性。这种共知性既可以源自与语境紧密结合的,谈话双方或一般人都共知的信息,也可能需要通过说话人的话语暗示出来,并得到听话人的理解。预设的共知性有时仅限于说话双方的共知事物,第三者只依靠语境是很难理解的。

在实际使用中,语用预设具有①单向性,即由说话人单方面作出,其内容在被听话人处理之前只相对于说话人而存在;②主观性,是带有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其本身并不具备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③可撤销性,在某些特定语境中,或在句内某些特定环境中,语用预设会被取消,这种特性“取决于说话人的态度和信念”(何自然,1997:72);④隐蔽性,由于预设是话语之外的隐含信息,因此它可以不在话语表层表明。

三、元语用理论

根据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理论和元语用理论,语言被认为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正是由于语言的这些特性,所以可以说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或语言外部的因素而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且每一次选择背后一定有某种理据。

语用预设就是一种理据性很强的语言选择。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它是说话人在一定的交际意图驱使下做出的语言选择,而具体选择哪一种实现手段则受到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的指导和调控。具体说来,可将语用预设的手段分为通过特殊语音、语篇或触发语来实现的语用预设的设置,依据实际语境由说话人或听话人实现的语用预设的析出,以及为体现特定意图的预设的转移。

四、语料分析

总统大选是美国政治的一面镜子,两位主要政党的候选人在此平台上阐述自己的政见,批评攻击对方,努力以良好的表现赢得更多选民的支持,以获取最终的竞选胜利。因此,在双方的陈词中,预设被作为最有效的一种策略而大量使用。在此,本文将以2008年奥巴马和麦凯恩的三场总统大选辩论为例,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话语。

(一)

首场辩论中,谈论到经济复苏计划时,奥巴马说道:

‘wealsohavetorecognizethatthisisafinalverdictoneightyearsoffailedeconomicpoliciespromotedbyGeorgeBush,supportedbySenatorMcCain,atheorythatbasicallysaysthatwecanshredregulationsandconsumerprotectionsandgivemoreandmoretothemost,andsomehowprosperitywilltrickledown.’

奥巴马在句首用触发词recognize暗示了之后他所列出的事情都是真实发生的,而非编造。也就是说他提醒着民众,布什长达八年的经济政策是失败的。随后,一个简短的后置定语指出,这些失败的政策是受到了麦凯恩的支持的,因此麦凯恩也应为此负责。这样一来,奥巴马就向大众强调了麦凯恩是没有能力帮助美国人民跨越金融危机的难关的,从而成功的削弱了大家对麦凯恩的信任度。

然而,尽管奥巴马的措辞和预设的使用很隐蔽,很巧妙,但依然被麦凯恩所识破。麦凯恩回驳说:“这并不是结束这场危机的开始,如果我们继续保持那些机构的稳定性,那么将只是解决危机的开端的结束。”话锋如此一转,不仅解除了麦凯恩自己的危机,更由于语用预设的巧妙使用,转而批判了奥巴马的计划中不对机构进行改革的部分不仅没有减轻经济的危机,反而可能加重危机。

(二)

面对伊拉克战争问题,奥巴马斥责了布什政府的错误决定,并指出了作为布什内阁一员的麦凯恩的无能。对此,麦凯恩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下一任美国总统需要做的不是讨论我们是否应该进驻伊拉克地区。下一任美国总统需要决定的是我们应何时从伊拉克撤军,如何撤出,我们将留下什么。这才是下一任美国总统应该做的决策。”

麦凯恩的话影射着奥巴马忽略了新一任总统真正需要负起的责任,他还没有具备作为一个总统的大局观念,全局观念,尚不适合站在总统的位子上。同时,麦凯恩有意使用的排比的语言方式,加强了自己的语气,引导人们以他的方向进一步思考下去,从而展开对奥巴马的任职能力的反思。也由此赢得大家对他的关注。

(三)

接着,麦凯恩趁胜追击,指出:“议员奥巴马,在保证不会赞成削减军队经费之后,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削减驻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队经费。”(‘AndSenatorObama,whoafterpromisingnottovotetocutofffundsforthetroops,didtheincrediblethingofvotingtocutoffthefundsforthetroopsinIraqandAfghanistan.’)

这段话中,麦凯恩使用了一个非限定性定语从句预设了奥巴马本是向民众承诺过不会削减军队经费的,而后的陈述,便暗示了奥巴马是一个不守诚信的人,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这样,奥巴马的良好形象被大打折扣。

(四)

在麦凯恩的辩论中,还大量使用了假设性的结构和触发语,如“if”,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对手奥巴马的话的不可信,或是其政策的非正确性,从而达到有力攻击对手的效果。如,当奥巴马结束了一大段激情昂扬的演讲和承诺之后,麦凯恩淡定的向公众强调:“如果我们接受奥巴马议员设定的撤退日期,那么将既会对阿富汗产生灾难性的效果,又会损害美国在该地区的安全利益。”“如果我们接受……”这一句式和“if”(如果)的使用,预设着奥巴马的撤退日期对美国来说是场灾难,同时也为其接下来论辩做了铺垫。此外,麦凯恩说:“如果你是一个小本生意的经营者,你没有为你的职员上保险,那么奥巴马议员将会罚你的款,从而警告所有其他小本经营的人,奥巴马议员从不考虑这些人的利益。”这些话则有效的为麦凯恩赢得了小本生意经营者的信任和青睐。

(五)

此外,在大选辩论中,主持人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主持人的适合巧妙的话语能有效的挑起论辩场上针锋相对的气氛,使辩论进行的更深入。例如,在第三场中,主持人提问到,“我请问你们双方,为什么你的政策比对方的政策好”(‘Iwillaskbothofyou:Whyisyourplanbetterthanhis?’)。毫无疑问,这里的疑问词“why”使得“自己的政策优于对方政策”成为论辩的前提条件。无论接下来哪一方作答,都是在肯定自己的政策,否定他人政策的基础上进行的,由此,辩论的火药味会更加浓烈,双方将无法回避一些尖锐的问题。

五、结语

语用预设在实际交流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语言策略,也是正确顺利的理解他人意图的重要条件。作为话语中的隐含信息它不仅仅揭示着交际双方交流的前提,更反映出说话人内心世界的活动,例如,说话人的意图,态度等等。因此探究语用预设,探究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元语用意识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本文尝试从对美国大选的话语分析中展示语用预设这一交际策略的魅力和应用的广泛性,希望能为进一步研究其他交际形式其他功能语篇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Frege,G..Onsenseandreference[C].Oxford:Blackwell(Originallypublishedin1982),1952:56~78

2Leech,G..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LongmanPress,1983

3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4Verscheuren,Jeff.UnderstandingPragmatics[M].London:EdwardArnold,1999

5Yule,G.Pragmatics[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1

7冉永平.元语用现象解析[C].陈国华,戴曼纯.当代语言学探索.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8魏在江.语用预设的元语用探析[J].外语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