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防部队备战模式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论消防部队备战模式改革

兰建海王振中杨志恒

兰建海王振中杨志恒(石家庄市公安消防支队,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提出了消防部队传统的备战模式存在的薄弱环节,颠覆了传统的备战模式,探索性指出了指挥部和作战中队备战模式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消防;备战;改革

古今中外,因墨守陈规、抱残守缺而走向衰败,因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而走向强大的事例不胜枚举。满清王朝藐视“奇技淫巧”,造成有国无防。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成为战国七雄;认真思考当前消防部队灭火作战存在的薄弱环节,积极研究指挥模式、初战模式、战斗模式和执勤备战模式转变,以思想的升华,推动作战效能的提升,是消防部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巩固铁军“硬打击力”、提高战术“软杀伤力”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消防部队装备建设得到了加强,打造“铁军”锻造了大批高素质指战员队伍,灭火作战“硬打击”能力大大提升。然而,因传统的作战模式缺乏科学性而制约作战效能提升的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参战力量众多的大型灭火救援,现场的有序性仍是各级指挥员尤其是高级指挥员的棘手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指挥层级过多。

传统作战模式,通常采用“金字塔式”的分层指挥,指令和情报信息按纵向等级进行传递,指挥的时效性差。就一个支队级指挥部参战的现场而言,总指挥任意一个作战意图的实现,往往需要经副总指挥、战区指挥、指挥长、支队指挥员、中队指挥员、班长、战斗员,有的可能还有前方总指挥或后方总指挥。一个百人左右的战场就有这么多的指挥层级,要是几个支队甚至几个总队联合作战的大型火灾或救援现场,就指挥层级不合理对作战效能的制约性可想而知。

二是各指挥组之间缺乏横向联通。

灭火作战指挥部各指挥组之间的必要沟通是确保火场安全、提高作战协同性从而实现提高作战效能的必然要求。然而,从当前各省市消防部队的灭火作战指挥模式来看,大部分支队没有把各指挥组之间的横向联通作为指挥程序的硬性要求。

在这里,我举例说明一下:例如火场的供水参谋组织了几辆水罐消防车外出运水,当这些运水的车辆返回火场后按照程序要求一般要向供水参谋报告,这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运水供水车返回了火场,供水参谋以外的其他各指挥组是否知道呢,各作战阵地目前是否还在焦急等待水源呢?因此,供水参谋在外出运水的各消防车辆返回火场后,应立即向各作战阵地进行通报,以便使各作战阵地及时掌握后方备战力量情况,并根据本阵地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或增加作战力量。

火场上还经常出现这样的危险情况:

一是两个作战单元的高压水流近距离相对喷射到对方的人员;

二是在上部实施破拆时掉落的建筑构件砸伤地面作战阵地的作战人员。这都是因为各作战指挥组间缺乏必要的横向沟通所造成的,大量的案例证明,忽略了各作战指挥部之间的横向沟通,不但会影响作战效率,还有可能危及指战员自身安全。

三是指挥部备战不科学。

当前,各市消防支队的全勤指挥部一般在6~8人左右,从分工情况看,一般分为总指挥、指挥长、作战参谋、通讯参谋、信息参谋,有的专门设置了火场助理、供水参谋、和火场保障参谋。这样的指挥部备战模式对付3、5个中队的火场还是没问题的,但需要十几个中队联合作战的现场呢,指挥层的人手显然就很紧张了。因此,指挥层备战必须分级响应,针对不同规模的火场,调集响应的指挥人员到场增强作战指挥力量。

四是作战中队备战模式与作战需求脱节。

一个普通消防中队约有25人至40人左右,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一般把每5到8人分为一个战斗班。但在火场任务分工时,这种建制多数是必须要打破的,在火场中往往分警戒组、内功组、破拆组、堵漏组、侦查组、救生组、供水组、照明组、排烟组,有时还要设安全哨、攻坚组等,各小组有2到3人就可执行作战任务了。

因此,行政的建制班备战模式并不适用于作战单元的划分需求。

针对于恶性灾害事故,参战力量多、战局变化快,战场情况复杂,战机稍纵即逝。上述问题充分说明传统的灭火作战模式,难以适应快节奏、全领域、强对抗的作战行动要求,已成为严重制约火场指挥官对现场的驾驭能力的绊脚石,已成为当前制约消防部队战斗力大力提升的瓶颈。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作战模式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笔者结合近十几年来的作战和指挥经验,就作战模式的改革,谈几点认识,谨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是要打造扁平化指挥构架。

不断探索、实践、完善指挥体系,探索建立由传统的“纵向多层次、横向多部门”的树状结构向“扁平化”结构转变,减少中间层,精简指挥流程,打造精干高效、运转灵活、反应快速的指挥体系。按照模块指挥、编成指挥、车长指挥的模式,直接由总指挥指挥到各个作战模块,将作战意图和作战任务直接下达到作战模块的指挥员,提高作战指挥的效率和机动性。

二是合理的划分指挥部值班岗位。

从目前全国各地消防部队支队级的指挥部岗位设置看,真正到一线作战的实际只有3、4人,不符合“打打仗、打恶仗”的备战要求。应结合火场常见任务,进一步细化指挥部值班岗位设置。一般来说,最基本的应设置总指挥、指挥长、侦查救生、供水调度、内攻、保障、信息等岗位,有条件的还可进一步细化,例如设置火场秩序管理、火场安全管理、火场纪律管理等。

三是对作战中队备战模式进行大胆改革。

灾情大小、待救人员数量、作战条件难易等各因素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作战任务、投入力量、分工方法的不确定性,从而决定不可能有完全固定、一成不变的战斗单元划分方法。然而,各类火灾和灾害事故的作战任务又有着共同的规律性,无论任何类型的火灾和事故救援,一般都不外乎侦查、救生、堵截控制、破拆、保护物资、安全监测等任务。如果将上述常见的作战任务重新进行融合调整,把具体的作战任务按照战区域划分习惯整合为类别作战任务,每个类别作战任务分别由一个战斗单元在一定的区域内执行,再根据城市消防站人员编配现状,确定每个作战单元的最低人数,则相对固定的备战模式就会产生。

备战模式改革必须打破现有按建制班划分作战单元的传统模式,依据本辖区火灾特点,在平时的备战就建立好侦救组、内攻组、掩护组、警戒组、破拆组等作战小组,确定相对对固定的供水员、通讯员,指定专人负责寻找单位的知情人员和到消控制室掌握和指导自动设施控制情况。通过各作战单元、作战要素的链接融合,构建一个首尾相连、纵横交错、信息实时、有序传递、无缝链接、自主协同的小型作战体系。尽可能避免到达火场后指挥员再进行任务分工的方法,在日常备战就已准备好的各作战小组到场后依据现场情况自行展开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