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并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引起心血管功能变化86例

/ 2

针刺并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引起心血管功能变化86例

陈志令

陈志令(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河南郑州450016)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8-0109-02

【关键词】胸椎小关节错位心血管变化针刺整脊手法

由胸椎小关节错位引起的心血管功能变化报道甚少,部分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误诊率较高。作者近5年来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890例,其中86例有明显的心慌、胸闷、气短等心血管功能变化表现,占9.66%,有72例初诊为心脏病,86例经针刺、整脊手法复位,纠正胸椎小关节错位后,心血管变化症状和体征随之消退。

1临床资料

1.1本组86例,男60例,女26例,最小年龄26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35岁,发病32-43岁最多,占57%;干部58例,工人28例;病程最长14年,最短3小时。

1.2发病部位,病损椎体在第2-11胸椎,单处椎体发病8例,2处以上椎体发病78例,全部病例都有第3-5胸椎小关节错位发生。

1.3临床表现及诊断

1.3.1胸椎小关节错位的症状及体征:全部病例都有程度不同的局限性胸背部困倦、沉重、疼痛不适感,多数病人脊柱活动受限,以前屈受限明显,低头或转动头颈部时,感觉颈与胸背病损椎旁有一股筋短了似的,有的牵扯痛明显。部分病例还伴有前胸闷痛或刺痛、腹痛、腹股沟或睾丸胀痛,可摸到病损椎体棘突后翘、偏斜、与下位棘突距离增宽,棘上韧带有肿胀或剥离改变,病变椎旁一侧或两侧局部有压痛,椎旁肌紧张痉挛,有时可触及条索状物;X线、CT检查:多数病例无阳性体征;部分病例有小关节骨质增生,椎间隙变小,两侧小关节突不对称,棘突影像不在一条直线上等改变。

1.3.2心血管功能变化的症状和体征,86例都有较明显的心慌胸闷、气短、乏力、恶心想吐等症状。其中57例伴有头昏、头痛、颈部僵痛或僵硬,29例伴有血压轻度降低、眼睛干涩、视力下降、阵发性面色潮红与苍白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查体86例,都有脉博加快,90-140次/分钟不等,心律不齐,心音低弱等改变。心电图示:60例有窦性心动过速,占69.8%,呈心肌缺血缺氧改变26例,占30.2%。

笔者对86例病例,均经X线片及MRI排除颈椎病及按心脏病治疗无效的病例。

2治疗方法

病人俯卧硬板床上,两手置身旁,先于胸背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滚揉,跪指滚脊柱10余分钟,使肌肉韧带松驰。以右侧为例,术者站在患者左侧,五指并拢指尖朝患者头侧偏外方,双掌轻贴于胸椎两侧旁病灶平面部位,两手大鱼际之间相隔2-3厘米,令患者做深呼吸3-4次,在吸气末,术者轻轻向前下方一按,掌下可感到微微震动,同时可听到“咔塔”弹响声,示复位成功。此术后再按上法,在患椎部位连续操作,反复1-3遍,病人即感胸背痛、酸困不适和心慌胸闷等症状减轻或消失,然后心俞、阳陵泉、百会、内关。常规消毒后用28号针针刺,斜向脊柱进针1-1.5寸,根据急慢性病情特点,采用捻转补泻针法,得气后再留针5分钟,随后取出毫针。治疗后,病人心慌、胸闷、头昏不再出现,胸背部特别轻松舒适,心电图示,心率70-80次/分钟,节律整齐,呈正常心电图表现。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最短1次,最长2个疗程。

3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中,痊愈80例,占93%(自觉症状和体征消失,随防3个月内无复发);显效6例,占7%(自觉症状和体征消失,1个月内有复发);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4典型病例

孙女士,40岁,干部,07年3月27日在家弯腰捡东西时,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胸闷气短,其母亲以为她心脏出了问题,让其舌下含化速效救心丸,但半小时后,其症状未见减轻,即到我院做了心电图、胸透及各项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接诊医生邀笔者会诊,在排除夹层动脉瘤、气胸、急性肺梗塞及其他胸痛情况,经检查胸2~3,4~5、10~11椎体棘突明显左右偏移,椎旁压痛明显,确诊为多发性胸椎小关节错位引起的心血管功能变化,即用上述方法治疗。治疗后,胸椎棘突对位良好(左右偏移纠正)。病人顿觉诸多症状及体征消失,感觉轻松舒适。又巩固治疗一次,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5讨论

5.1胸椎小关节错位引起心血管功能变化,可能是因为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来自上5对胸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纤维,这些节后纤维的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助头的前方,与胸椎小关节、肋椎关节部位邻近,当发生胸椎小关节错位较重,或同时合并有肋椎关节错位时,局部软组织因错位的损伤、肿胀或牵拉作用,刺激了相应节段邻近的交感神经节,即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系列表现:心慌、胸闷和心脏传导异常,因此胸椎小关节错位引起的心脏表现者,几乎都发生在胸3-5椎小关节错位的患者,这与其解剖结构是密切联系的,也是胸椎小关节错位病中,只有15%的患者才发生心血管功能变化的主要原因。当胸椎小关节错位复位后,配合针刺穴位,从根本上消除了对交感神经节的刺激,就不会再出现心血管功能变化的症状和体征。内关穴为手厥阴络穴,具有宁心安神、理气镇痛之功,是治疗心慌、胸闷、呕吐之要穴;心俞穴属足太阳经穴,具有宁心安神、理气调气之效,是治疗心慌气促之主穴;阳陵泉为筋之会穴,有舒筋通络之功,是治疗筋伤之要穴。

5.2治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胸椎小关节错位引起的心血管功能变化的患者,大多数年龄偏大,病程较长,胸椎小关节错位的急性期(胸背痛和活动受限明显)已过,或已适应,故胸痛表现不明显,有的仅感胸背酸困,沉重不适,因此胸椎小关节错位的病变容易被忽略,尤其是部分医生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缺乏警惕性或认识不足,更未考虑到心血管功能变化的表现会由胸椎小关节错位引起,胸椎小关节错位引起的胸痛是肋间神经受刺激引起,性质为阵发性刺痛,部位易变不固定,常见胸壁两侧或前胸部;而心脏疾病引起的胸痛性质为压迫紧缩感,部位在胸骨中上段稍偏左的胸骨后方。一旦确诊为胸椎小关节错位引起的心血管功能变化表现,应及时采用针刺并手法复位治疗,心血管功能变化表现可随胸椎小关节错位纠正消失。

5.3防止误诊的方法询问病史要仔细,体格检查要全面,尤其是表现不明显的胸背部症状和体征不要轻易放过,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警惕性,对不能用其它原因解释或按心脏病治疗无效的心慌、胸闷、气短、头昏等症状的患者应想到本病。

5.4同时要想防止胸椎小关节错位,就必须避免脊柱椎体的外伤,扭伤,或不正确体位导致的脊柱椎体小关节的错位,从而引起受累椎体发出的交感神经的分布区的内脏器官的种种临应表现,故提醒大家要注意脊柱的健康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