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无痛人流手术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心理护理在无痛人流手术中的应用

张丽

张丽(四川省德阳市第五医院麻醉手术科618000)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0-0276-02

【摘要】目的探讨减轻无痛人流手术患者心理问题。方法对1280例无痛人流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健康宣教,术中心理疏导,术后康复指导。结果1280例无痛人流手术顺利进行,无意外发生。结论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消除恐惧,焦虑的心理,以稳定良好的心态主动配合手术

【关键词】无痛人流心理护理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人工流产手术是常见的一种计划生育手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无痛人流手术成为临床广泛应用的计划生育手术之一。但是许多患者对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各种各样的担心。我院利用芬太尼加丙泊酚静脉麻醉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对手术者进行心理护理,不仅解除了患者身体上的痛苦,同时也极大地减轻了受术者的恐惧心理,从而满足人们全面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自愿要求无痛人流术共1280例,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17岁,平均31岁。术前B超证实为宫内早孕,常规检查血尿常规、凝血常规、心电图、白带常规正常,无手术禁忌。

2、护理配合与心理护理

2.1术前护理与健康宣教

护士术前要认真进行术前健康知识宣传,介绍麻醉方法和手术方法,亲切和蔼安慰患者,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要求,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做好告知工作,如:术前8h内禁食禁水,以防术中有呕吐致误吸窒息,必须有家属或朋友陪同。与患者交流时要真诚,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将关心、同情心和真诚相助的情感融化在语言中,使患者感受到关心和被尊重。认真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有关手术的疑问,使患者对无痛人流手术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告知手术操作是在全无知觉和无痛苦的情况下进行,解除患者的不安与恐惧心理,以保持良好的心态主动配合手术。

2.2术中护理及心理疏导

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术中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氧气吸入,备齐急救药品,随时应用。术中护士可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如紧握患者的手,轻轻抚摸患者的头,与患者闲谈从而缓解紧张情绪,语言亲切和蔼,使患者增加安全感及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熟练,给予保护性医疗,尽量减少身体暴露,使患者觉得倍感安全及被尊重感。术中保持手术间的安静,在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手术器械的撞击声,以免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影响手术过程。

2.3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

手术操作完毕后即可唤醒患者,待患者清醒后方可拔针,去除氧管,协助患者摆好舒适体位。因患者初醒来后有头痛头晕的感觉,护士应守护在患者床边,以防止坠床,协助病人穿好衣裤,增加其安全感,并给予保暖防止受凉。随时观察患者有无不适,以便及时处理,确保安全。大部分患者清醒后仍然会出现头晕,全身乏力等情况,待患者意识恢复后,将患者移至休息室,密切观察病情,待症状消失后,由家人陪同方可离开。并指导患者手术后要注意适当卧床休息,增加营养,告知术后注意事项,如有异常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和治疗。

3、结论

患者消除了恐惧、焦虑的心理,情绪稳定,能以良好的心态主动配合手术,我院在1280例无痛人流手术患者中,无一例发生意外或并发症。

4、讨论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无痛人流作为一种人性化的计划生育手术方式,越来越多的为广大患者所接受。接受无痛人流的患者大部分是年轻女性,此次意外怀孕,因没有人工流产经历,所以她们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如担心术后出现不孕、刮宫不全阴道流血时间长、术中疼痛、麻醉意外,对人工流产有恐惧心理,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快速发展,护理模式从专科护理转变为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尊重患者的权利,让患者参与全过程治疗的整体护理。但由于受术者来自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因此要求我们护理工作者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通过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能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主动配合手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防止手术和麻醉并发症。护理人员除完成常规的护理操作,进行手术前的准备外,还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心理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思想顾虑,使患者自觉自愿的接受手术,术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利于手术顺利进行,保证手术安全。术后做好良好的营养保健,有利于术后康复。由此可见,在无痛人流手术中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尤其重要,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任文杰,无痛流产手术的护理[J]中国卫生医药导报,2008,5(1):140.

[2]罗志平,丙泊酚、芬太尼2种静脉方法在人工流产中的临床观察,中国医学创新,2008,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