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在偏瘫、失语的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早期护理干预在偏瘫、失语的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的作用

傅琼丽

石门县红十字会医院湖南石门415300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在偏瘫、失语的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本院自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偏瘫、失语的脑梗塞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患者早期护理干预,分析两组语言康复情况、肢体康复情况。结果:语言康复情况、肢体康复情况对比显示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偏瘫、失语的脑梗塞患者早期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语言、肢体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偏瘫、失语;脑梗塞;语言、肢体康复;效果

脑梗塞属于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脑部血液出现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出现局限性缺血或缺氧症状,发病率较高,致残率及致死率也较高[1]。临床表现为失语、偏瘫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在临床治疗中,实施有效的早期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语言功能、肢体功能快速康复具有积极作用。本次研究基于以上背景,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在偏瘫、失语的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的作用,现将方法与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自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偏瘫、失语的脑梗塞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脑CT确诊为脑梗塞,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n=50)与研究组(n=50)。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31:19,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60.5±11.5)岁,发病时间1.6-38.9天,平均时间(20.7±10.9)天,其中左侧偏瘫30例、右侧偏瘫20例;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为32:18,年龄40-81岁,平均年龄(59.9±11.1)岁,发病时间1.0-39.6天,平均时间(21.3±11.4)天,其中左侧偏瘫28例、右侧偏瘫22例。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差异不明显P>0.05。注: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进行相应体征检查,确诊病情后,均实施相同的治疗措施。同时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给予患者用药护理、基础的康复护理指导等日常护理措施。研究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评估其实际病情及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指导,鼓励、安慰患者,疏导负面心理,消除不良情绪,使其明白不良心理对病情的影响,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治疗信心,提高治疗及护理依从性。②早期生活护理:在治疗过程中,指导患者科学的饮食习惯,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类食物,遵循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同时要求患者戒烟、戒酒,指导其规律的作息时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③早期语言康复护理:在早期,护理人员可通过图片、手势等方式进行语言训练,跟患者约定特定的手势进行训练,如张口表示喝水、吃饭;摸腹表示如厕等,指导患者需要什么可通过指图片方式表达,在训练过程中,进行发音练习;通过叹气、卷舌、吹气等方式进行肌群训练;发音可从简单到困难,多鼓励患者,先从单个词开始训练,之后逐渐过渡到词语、句子等,直到能自由交谈,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求家属积极参与,共同帮助患者康复[2]。④偏瘫肢体护理: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早期肢体护理,首先进行良肢摆放指导,协助及指导患者进行翻身训练,实施足部及全身按摩,2次/d,以刺激病变组织、神经、肌肉等,促进血液循环;针对各关节可进行被动训练,屈曲、旋转,直至患者能进行主动屈曲,等关节灵活度提高后,再进行站立、坐位、行走等训练,可先进行搀扶训练,直到独自行走;再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如梳头、更衣、吃饭、抓握等动作,在治疗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推拿、针灸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3]。

1.3检测指标

对两组语言康复情况、肢体康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通过ABC法评价语言康复情况[4],包括语言流利性、信息量等9个维度,每项分值10分,分数越高证明语言康复情况越好。肢体康复情况通过FMA量表及Barthel量表进行评价[5],FMA评价上下肢康复情况,Barthel评价日常肢体活动康复情况,分值越高证明肢体康复情况越好。

1.4统计方法

用SPSS22.0软件分析,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语言康复情况、肢体康复情况),用()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语言康复情况

研究组语言康复情况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对比肢体康复情况

研究组肢体康复情况高于对照组,见表2。

3.讨论

脑梗塞常见并发症有失语、偏瘫等,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还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直接影响治疗及预后效果。因此,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至关重要,以促进患者语言功能及肢体功能尽快康复。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具有较高的护理针对性,对促进患者病情尽快康复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示:语言康复情况、肢体康复情况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护理中,早期进行心理护理指导,疏导其不良的心理状态,消除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信心,使其保持乐观心态接受治疗,同时提高治疗及护理依从性;通过饮食及良好的生活护理指导,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病情尽快康复;给予语言训练指导,从简到难的语音训练,多鼓励患者,提高语言康复情况;帮助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康复训练,通过针对性运动训练,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尽快康复。结合上述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促进偏瘫、失语脑梗塞患者语言及肢体功能快速康复,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6]。

综上所述,将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偏瘫、失语的脑梗塞患者中,对促进语言及肢体功能快速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叶丽霞.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4):141-142.

[2]李东阳.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3,37(1):45-46.

[3]徐冬花.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13):2335+2337.

[4]戴丽君.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4):236-237.

[5]王立芳.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甘肃医药,2015,34(11):870-872.

[6]董丹.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11):1442-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