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技能训练中美声唱法的原则及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歌唱技能训练中美声唱法的原则及技巧

胡靓

深圳市和之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美声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对于演唱者具有较高的标准与要求,因此,对其训练方式自然也有所不同。本文介绍了歌唱技能训练,探讨了美声唱法原则以及歌唱技能训练中美声唱法的训练要点,以促进美声唱法的发展。

关键词:歌唱;技能训练;贯彻;共鸣

引言

美声唱法原意美丽的歌,又称柔声唱法。由于它的发声科学,声音优美,表现丰富,得到了世界公认和接受,是歌唱艺术中最具权威和代表性的唱法之一。美声唱法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声乐艺术,同样也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的声乐艺术。在音乐艺术的唱法体系中,每一种唱法都具有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内涵。其中,美声唱法具有完整的唱法原则及技能训练方法。歌唱者想要掌握和控制在歌唱中自如的唱出优美的乐曲,就必须做好歌唱技能训练。

1歌唱技能训练

歌唱技能训练一般包含用气、发声、吐字和听力训练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在实际训练过程中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动态歌唱技能训练整体。在进行歌唱技能训练时,歌唱者应该自觉兼顾每一项训练内容,并结合不同的训练条件和实践等制定合理的训练规划,最大限度地避免片面性训练,对自身歌唱技能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歌唱技能训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对肌体运动进行锻炼,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训练大脑对身体的指挥能力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能力等。用气、发声、吐字和听力这几项相关训练内容都受到大脑支配能力的影响。所以歌唱者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发现歌唱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求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

2歌唱技能训练中美声唱法的原则

歌唱技能训练中美声唱法的特定规格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即生理机制方面的“垂直”唱法和意识感觉层面的“水平”唱法。其中,“垂直”唱法是基于唱法原则而形成的,歌唱者在实际歌唱过程中声源、气息和声道得到相应的支持就会自然产生“垂直”唱法,而“水平”唱法则一般应用于对“垂直”唱法加以控制和协调。这一基础理论充分表现出歌唱技能训练中美声唱法主要有以整体和边缘振动声带为主体、以局部振动声带为主体两种模式。在实际演唱过程中,美声唱法正确感受状态是声音从上至下,而气息则自下而上。在歌唱技能训练中美声唱法正是应用这种相反的意识为“垂直”唱法的稳定性以及声音的水平运动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因此,在进行歌唱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美声唱法的原则加以贯彻落实。

2.1以歌唱中所“聚集”的“点”构成头声

在美声唱法中,关闭和集中这两种技能都代表头声,而头声简单说就是声带边缘发声振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声音产物,是一切相关音乐演唱技巧的起始点,也是美声唱法的种子。在歌唱技能训练中,关闭和集中的技能都是通过对声音进行适当聚集来表现出声音的点,并且这个点在具体的歌曲演唱过程中随着旋律而发生一定的变化,逐渐转化为线,最终形成声乐线,将原来分裂开来的各个声区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歌唱技能要求美声唱法应该采取如下方式进行训练:歌唱者用Hn或嗯的试音感觉找到声音的聚集点,起音时要保证将声音放置在门齿的后面,轻声地起音,尝试性地发现聚集的点。对于歌唱者来说,这个声音聚集点的规模并没有独特的标准,可以是响亮的,也可以是轻暗的,只要能够促使演唱者的声带保持在一种制止状态就可以。

2.2利用“打哈欠”的方式获得歌唱者

在歌唱技能训练中,打开与共鸣主要指打开共鸣腔,歌唱者只有保证自身喉头的稳定才能顺利打开共鸣腔,也只有将喉头放下来才能够真正打开喉咙,产生优质的共鸣效果。而打哈欠这一生理现象可以很好地帮助歌唱者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歌唱者在打哈欠的过程中鼻咽和喉咽都处于一种紧张、兴奋的状态,必然会促使喉头放下,产生理想的共鸣。具体训练方式为歌唱者用Hxx的感觉找到此时声音的聚集点,然后在这一聚集点的位置上促使咽喉做出打哈欠的动作,进而使声音产生一种共鸣,提升美声唱法的歌唱效果。在这一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歌唱者的下领必须保持在放松状态,保证共鸣实效。

2.3以“悄声”的起音获得“气息的支持”

采取相应的呼气方法获得歌唱气息的支持,是对歌唱机能进行调节的重要环节。美声唱法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声音与气息靠拢,使其达到和声源、声道三合一的效果。

3歌唱技能训练中的美声唱法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在对歌声的追求中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丰富和创新,逐渐创建出符合科学发声规律的美声唱法体系,能够通过对人体各个相关发声器官进行有机协调,最大程度地对自身共鸣腔体进行开发,争取以最小的能量实现最佳歌唱效果,促使声音的力度、柔和程度等达到高度协调,最终促使歌唱者的声音产生一种极强的艺术魅力,引起听众的共鸣,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在这一套相对科学的美声唱法体系中,呼气的支持、共鸣腔的开发以及喉头的打开都是核心训练内容的一部分,各个相关要素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只有保证各要素均衡发展才能维持整体的平衡。

对于歌唱训练中的美声唱法来说,歌唱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与呼吸的艺术等同,呼吸是进行歌唱的源泉,也是歌唱者获得歌唱动力的基础。在歌唱训练中美声唱法的胸腹式呼吸可以充分发挥歌唱者横隔肌、腹肌和肋肌等部位肌肉群体的力量,促使其呼吸更加富有力度,表现出一定的弹性,呼吸量也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这几组肌肉群的相互配合,能够在无形中形成一种对抗的力量,产生呼吸之点,促使歌唱器官更为协调,提升歌唱者的歌唱弹性,给观众带来别样的审美感受。

对于美声唱法的歌唱者来说,喉头是其声源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位于胸共鸣腔和头共鸣腔的连接处,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喉头到软腭部位的咽腔成为美声歌唱的重要共鸣腔。对于美声唱法的歌唱人员来说,在训练中打开喉头具体指降低喉头,并在同时提起软腭,进一步扩大咽腔共鸣腔体面积,保证咽腔的实际共鸣效果。

此外,美声唱法中的共鸣对歌声的音色、音量和音质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歌唱技能训练还应该加强对这几方面训练的重视。在美声唱法中,共鸣腔的开发简单说就是要将歌唱者身体上不可调节和可调节的共鸣腔进行最大程度的开发,进一步扩大共鸣腔体,增加音量、提升泛音效果,促使歌唱者的歌声更为柔和优美,增强歌唱艺术的感染力。同时,在实际歌唱过程中除了可以使用上文提及的打哈欠训练方式打开口、咽处的共鸣腔以外,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同时将胸部、鼻部的共鸣腔体打开,使眉心保持在兴奋状态,进而促使歌唱者不可调节的共鸣腔体部分也保持在相应的积极状态,唯有如此,歌唱者的可调节和不可调节共鸣腔体才能实现有效的衔接和融合,进而形成一个混合共鸣的体系。混合共鸣是美声唱法的歌唱者提升自身歌唱质量的基础,它能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将歌唱者的个性音质产生的共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一种具有共性的共鸣效果。因此,对共鸣腔进行适当开发,必须将人体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共鸣腔体,对整体中的各个部分开发加以重视,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共鸣潜力,发挥共鸣的功用。

在歌唱技能训练中,要想保证美声唱法的效果还需要达到一个重要的标准:即从低音到高音,音色、音质和音量等要和谐统一,各声区能够实现自然过渡,并且不会表现出明显的过渡痕迹。一般情况下美声唱法的男女声在中声区会掺入一定的假声构成混声的效果,在进入到高声区后随着声音音量的不断增加,假声的比例还会随之增大,促使歌唱者的声音能够包裹在一种相对宽厚的气息中,既圆润,又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弹性,增强声音对听众的吸引力。在各个不同的声区,特别是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从换声区逐渐进入到高声区后,这种音质的效果还会得到既定的保持。在高声区将头腔作为主要共鸣腔体的情况下,歌唱者要想保证歌唱效果,还需要口腔、咽腔和胸腔共鸣加以配合;而在中声区以咽腔共鸣为主体时,则需要实现头腔和胸腔的共鸣;在低声区以胸腔为主要共鸣体时,咽腔和头腔的共鸣就显得极为重要。可见,这种真假声的融合训练和使用以及混声共鸣的形成,必然可以使演唱者的声音更为流畅,实现无痕过渡,形成一个高质量的声区,获得极佳的演唱效果。

可见,在歌唱技能训练中美声唱法的应用要保证各个发声器官的正常运动以及各相关器官之间的协调,并且为了达到最佳训练效果,还需要歌唱者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锻炼,进而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发出美妙动听的歌声。

4结语

总之,美学唱法是世界公认的最具有系统性、科学性与完善性的一类演唱方法。在歌唱技能训练中,要想提升美声唱法的应用质量,就应该加强对自身身体机能的控制,协调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关系,最大程度地对自身共鸣腔体进行开发,为自身歌唱水平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需要注意的是,美声唱法不仅是文字与音符的组合,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思想。因此,美声演唱者不仅要做好歌唱技能训练,还必须具备音乐和文字及其他各方面的修养,注意生活的积累,内心越充实,声音就越美好,表现出来的内容也越丰富。

参考文献

[1]郭超.浅谈美声唱法的训练[J].音乐大观.2013

[2]宋鑫,王健.美声唱法训练中的常见问题研究[J].音乐时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