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优化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2
/ 1

创设情境优化课堂

张文娟

张文娟

摘要: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常用的一种策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学生认知水平,个性特点,生活经验等,采用多种手段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校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探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友足够的吸引力,培养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本文中,笔者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情境;教学策略

一、巧设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制造悬念,让学生因好奇而要学。例如,数学“循环小数”前,可以出一道题:“4&pide;7的商中,小数点后面第103位的数是几?”让学生从惊讶中产生悬念,在急于探求问题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参加与学习,主动地获取新知。二、注重操作,创设思维情境

“学生的智慧源于指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进行实验,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测圆(一元硬币、瓶盖、纸筒、圆纸片)的周长,每组学生的方法不尽相同。大部分学生想出滚动和绕绳的方法,也有少数几个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创造性想法:1.把纸筒压扁,量出它的长再乘以2就大约是圆周长;2.把纸筒压扁,然后沿一折痕剪开,变成一个长方形,再量它的一边的长;3.将圆纸片折成若干小扇形,量出一个扇形的弧长,再乘以扇形的个数就大约是圆的周长。

在“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等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了广阔的驰骋空间,创造潜能得到开发,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每位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设计游戏,创造游戏情境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游戏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持久,积极性更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原本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生厌”的,而是“其乐融融,美妙之至”的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好事。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课尾笔者准备了一个将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得数相同的练习,笔者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机器猫来做游戏。笔者说:“机器猫为大熊、强强、小亮和红红都准备了礼物,谁愿意帮机器猫送礼物?”(礼物上写着乘法算式,人物身上定有加法算式)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做题。这时再动画片中的音乐,欢快的音乐一响,学生们更干性趣了,一节课就在愉快中结束了。

四、巧用故事,创设故事情境

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他们对此很感兴趣,故事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这一课时,老师一上课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神算胖胖吗?一天,胖胖去小明家玩,见他正做一道题:1800&pide;25=?胖胖看了后马上答道等于72,小明惊讶极了,问道:‘你怎会这么快地知道得数呢?’胖胖笑道说‘我用的是商不变的性质呀!’同学们,你们想掌握这种本领吗?”通过故事导入,新颖、自然、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强化交流,创设合作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活动,使是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新课引人后,我抛出一句话:“请大家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选择你所喜欢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转化成一个你会计算其面积的图形,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你的发现。”话音一落,学生们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梯形的高切割再拼摆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沿着一条腰的中线切割后拼摆可以得到一个三角形。学生在这种合作的操作情境下,可以逐渐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发扬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倾听与表达。学生在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领略到学习的快乐的同时掌握了知识。

六、联系实际,创设发展情境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课后积极思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知识。如教学完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结合所学知识的特点,留给学生一个实践性作业: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这样布置作业就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考查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主动地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给课堂带来了生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学习真正成为自我需求的动力。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情境创设就在我们的身边。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松县复兴中心小学24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