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溶血对16项常规检验项目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标本溶血对16项常规检验项目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

张丽杨俊庭

张丽杨俊庭

(内蒙古杭锦后旗医院检验科015400)

【摘要】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30例体检者血液标本,分别置于4支试管中,2支普通管,每支3.0mL,其中1支试管中的标本采用人工方法使其溶血,另外2支为EDTA-2K管中,每支2.0mL,其中1支试管中的标本采用人工方法使其溶血,检测正常标本和溶血标本的血红蛋白进行比较。

【关键词】?标本溶血;检验结果;对策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0-0301-02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抽取我院体检中心体检者30例血液标本,分别置于4支试管中,2支普通管,每支3.0mL,其中1支试管中的标本采用人工方法使其溶血,其中1支放置室温自然分离,30min后以RCF(以g来表示)为1000g,离心10min分离血清,取足够血清作为正常血清备用;另1支试管中的标本采用人工方法使其溶血,然后以相同条件离心,分离溶血血清后备用。另外2支为EDTA-2K管中,每支2.0mL,其中1支试管中的标本采用人工方法使其溶血,备用。

1.2方法

采用德国罗氏C-31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配套试剂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尿素氮、葡萄糖、血尿酸,总蛋白,白蛋白,钾,磷,钙,等15项指标水平,操作方法和步骤均按SOP文件规定进行;采用德国罗氏C-31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配套电极测定K+,采用希森美康KX-21血液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每份正常标本和溶血标本共进行5次测定,取均值,分别计算30例标本各指标的测定均值,得到正常标本的测定均值及溶血标本的测定均值,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对比观察。检测结果见下表:

30例血常规标本经人为溶血处理后上清液游离血红蛋白监测结果为4.5±1.3g/L。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溶血前后检测结果比较采用配对检验。

2结果

由于溶血对检测结果有严重影响(升高)的项目有:乳酸脱氢酶,胆固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钾和,引起值得注意的影响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加),轻微受影响(增加)的有:总蛋白、白蛋白、磷、钙,尿素、肌酐、甘油三酯、血糖、尿酸。

30例血常规标本经人为溶血处理后上清液游离血红蛋白监测结果明显增高。

3讨论

溶血分为体外溶血和体内溶血,体外溶血可有物理因素(如机械性破坏、冰冻)、化学因素(如血样接触活性剂)和代谢性因素(如遗传性疾病引起的血细胞脆性增加)引起,体内溶血则可有物理因素(如人工心脏瓣膜或大血管手术后)、生物因素(如疟疾)和药物毒性反应、配血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等因素引起。另外,血红蛋白可干扰胆固醇的酶法测定。本实验结果表明,标本溶血后酶浓度的变化极为显著,酶对标本的要求比其它生化检验项目的要求都要高,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标本溶血后不适宜再对酶类进行测定。另外血清K+受溶血后影响较大,CHOL其次,而溶血对蛋白类、Na+、Cl-、Ca2+、TG、GLU、BUN、Cr、UA等的影响十分有限。

体外溶血可通过样品制备技术的标准化加以克服,在采血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技术规范执行,采血器具应保持清洁和干净,注射器针头不能用酒精消毒,因酒精可致溶血;止血带不宜扎得过紧过久,进针出现回血后注射器活塞不宜过快拔出;血液注入试管不宜过快,以免血泡过多引起血细胞破裂;血液标本采取后尽可能早的使血清自然分离出来,一般应于采血后室温放置30~60min内分离血清;标本离心前应自行凝集,不用器物等剥离血块;标本离心控制在RCF(以g来表示)为1000~1200g,离心5~10min;血液不可存放于冰箱冷冻室,避免融化后引起溶血;血液标本颠倒混匀次数为5~10次为宜;血液放置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消毒液或其他物质滴入标本,溶血将影响检验结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溶血标本应要求重新采集,以便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另外,目前医院都应用真空管进行采血,这也尽可能地减少了标本溶血的机会。另一方面,从方法学上克服和减少溶血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对于溶血后血红蛋白对光度比色的影响可通过设置样品空白等措施加以克服,以提高临床生化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5溶血原因及防止溶血的原因主要是操作不当和抽血器具不合格造成的。结合我们日常工作分析造成溶血的可能原因主要包括:(1)由于抽血困难,采血时定位进针不准、针尖在血管中探来探去造成血肿等而发生溶血。(2)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在抽取的血标本中混有泡沫,这种混有泡沫的血标本,放置一定时间后泡沫破裂或迅速干燥,温和的处理已收集的标本有助于减少红细胞的破坏,标本管的震荡可能造成溶血造成血细胞破坏而发生溶血。(3)血标本在运输过程中过度震荡或贮存不当。(4)不合格的塑料制品会因聚合不完全而具有毒性,这种毒性可造成溶血。(5)试管质量粗糙。

参考文献

[1].孙荣华,程占锋.如何正确选购真空采血管[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8)861-862.

[2].高亚英,王晓明,蒋冬青,等.血液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控制[J].交通医学,2002,16(1):84.

[3].符贻峰.溶血、黄疸、脂浊、样本对生化项目结果干扰的探讨[J].海南医学,2003,8(6):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