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龙陵县吸毒人群规模评估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云南省龙陵县吸毒人群规模评估分析

黄文泰朱秋玲

黄文泰朱秋玲(云南省龙陵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78300)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7-0295-02

【摘要】目的为准确掌握龙陵县现有吸毒人群的规模、静脉吸毒者所占比例及HIV感染情况,为制定高危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云南省艾滋病高危人群规模评估方法即提名法+乘数法。结果全县有吸毒者274人,其中静脉吸毒者126人,占46%;吸毒者中HIV感染者24人,感染率8.76%。结论矛盾重重的家庭使他(她)走上吸毒道路,因为无知吸毒感染了HIV,从而祸害家庭。吸毒者或HIV者无论身体、心态、情绪、精神生活均发生障碍,呼吁其干预、关爱,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关键词】吸毒人群HIV/AIDS规模评估分析

龙陵县1990年3月在吸毒人群中检了首例HIV感染者,截止2005年底全县共发现HIV/AIDS96例,其中吸毒人群中检出24例,占25%,以吸食海洛因为主。龙陵的HIV/AIDS有吸毒传播模式。吸毒人群是感染HIV的高危人群,做好吸毒人群规模评估工作,为我们今后制定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措施和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时间:2006年6—7月。

1.2调查对象:龙陵县戒毒所提供现有在册吸毒人员。

1.3调查方法:经培训的专业人员在公安人员的配合下,按照《云南省艾滋病高危人群评估方法》吸毒人群规模评估方法(提名法加乘数法),在保密的前提下对目标人群面对面一对一访谈,公安人员现场回避,逐一排查,并发放宣传资料和提供服务信息。

2结果

2.1本次调查122人,有100人提名,共提名407人,减去重复提名133人,实际提名人数274人。100人中报告曾经注射吸毒46,比例为46%。按照提名法估计全县吸毒人数274人,其中注射吸毒人数126,占46%。非注射吸毒148人,占54%。男261人,女13人,比例20:1。

2.2274人分布7个乡镇,其中龙山117人,占42.7%;镇安30人,占10.95%;勐糯23人,占8.39%;平达52人,占18.98%;象达30人,占10.95%;龙新12人,占4.38%;龙江10人,占3.65%。农村76人,其他198人。分别占27.7%、72.3%。

2.3年龄分布在17—46岁之间,其中20岁以下16人,占5.84%;21—30岁184人,占67.15%;31—40岁60人,占21.9%;41岁以上14人,占5.11%。

2.4文化程度文盲2人,占0.73%;小学62人,占22.63%;初中174人,占63.5%;高中以上36人,占13.14%。

2.5职业分布无业204人,占74.45%;个体12人,占4.38%;其它58人,占21.17%。

2.6婚姻已婚82人,占29.93%,未婚192人,占70.07%。

3结论

3.1吸毒人群特点年轻人居多,低年龄化的趋势明显,从性别上男性为主,女性有逐年增长趋势。

3.2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以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失学失业青少年、个体户、运输行业、工矿企业为主。

3.3吸毒有团伙嫌疑,片面追求吸毒为基调的生活方式,有毒品供应网络,联络有暗语和暗号,对毒品有依赖性,用非法手段筹集毒资,吸毒团伙往往也是犯罪团伙。

3.4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如愿望要立即满足,易冲动;经受不住失败与挫折;自卑感强烈而隐蔽,内心孤独、害羞、不交知心朋友;冷酷、仇恨、缺乏爱心;没有责任感。

3.5其家庭往往存有各种缺陷,父母不和、父母离异、家庭矛盾、单亲抚养、继父母虐待;家庭富裕导致教子无方、纵容;或家中有吸毒、酗酒史;个人行为不检点、吸毒、打架、偷窃、赌博、有前科等。

3.6共用注射器是造成艾滋病感染及互相传播的主要原因,导致这一行为的原因主要有:

3.6.1吸毒人群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卫生常识,没有消毒观念,不知道共用注射器会传播艾滋病。

3.6.2吸毒者只顾用钱购毒品,因陋就简,只要能过瘾,其它都顾不上。

3.6.3吸毒人员互通有无:相互拉用注射器。

3.6.4表示彼此信任:他们常常共同吸毒,将共用注射器为仗义行为。

3.6.5坚信彼此无病。

3.7心态

3.7.1不知道自己感染HIV,共用针具、不使用安全套发生性行为、结婚,造成同伙、配偶、母婴艾滋病病毒感染。

3.7.2知道自己感染HIV,于是放肆吸毒,滥交异性,为非作歹,进行社会报复。

3.8HIV感染者中AIDS发病者逐年增多,死亡病例陆续出现,症状典型,病程短,死亡快。静脉吸毒者,一部分因吸毒过量未发病即死亡;一部分因体质差,死于其他躯体疾病;少数死因不明,多数死亡病例未经医务人员检查。

4建议

4.1全面深入展开禁毒防艾人民战争。

4.2开展干预工作,避免高危行为的发生,铲除共用注射器,不用安全套的习惯。

4.3落实针具交换,美沙酮替代。

4.4推行关爱、救助、反对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