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法治疗失眠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滋阴法治疗失眠浅谈

苑晨1彭伟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53: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

摘要:本文通过对阴虚失眠辨证分型的探究,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失眠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身疾病之一,指入睡困难、夜间维持睡眠困难和早醒,和(或)睡眠量不足或质不佳,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世界睡眠日上公布的调查显示,在世界范围内约1/3的人有睡眠障碍,我国有各类睡眠障碍的人群比例更是高达38.2%,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7%。睡眠障碍轻者会造成疲劳,容易困倦,注意力不集中等,长期失眠会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出现头疼、头晕、记忆力衰退、食欲不振等后果。同时,睡眠障碍也与躯体疾病关系密切,睡眠不足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和康复疾病的能力低下,容易感冒,并加重其他疾病或诱发原有疾病的发作,而失眠的原因非常复杂,通过对临床阴虚失眠患者临床辩证施治的归纳探究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

1.病因病机

中医称失眠为“不寐”、“不得卧”,认为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营卫阴阳的正常运作是保证心神调节寐寤的基础。不寐病因虽多,但其病理变化,不外乎阴虚不能纳阳,及阳盛不得入于阴。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清代《冯氏锦囊·卷十二》提出“壮年人肾阴强盛,则睡沉熟而长,老年人阴气衰弱,则睡轻微易知。”说明不寐病因与肾阴盛衰息息相关。而叶天士在《医效秘传·不得眠》中又指出:“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足见阴盛对安眠的重要意义。

2.证治分类

2.1胃阴虚

早在《内经》的《素问????·逆调论》就提到“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关系到心神能否安养。现在很多人因为工作繁重,饮食不规律,饥饱失常,损伤脾胃,日久不愈,耗液灼津。胃喜润而恶燥,以降为顺。胃阴不足,虚热内生,热郁于胃,气失和降,虚火上扰心神,心神不宁而不寐,或胃阴不足,胃失滋养,受纳腐熟功能减退,化生水谷精微及气血津液不足,不能上奉于心,心神失养而不寐。宜用归脾汤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中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补心安神;当归、黄芪、木香补气行气。若过食火锅烧烤等辛辣之品,出现口干唇燥,嘈杂,干呕,饮食减少,或吞咽不利,食后胸膈不适,大便干结,舌红而干,少苔,这是致使胃阴受损,胃失滋润、胃纳失权、失于和降,胃气上逆而不得安卧,则在方中加北沙参、玉竹、麦门冬等滋阴降火以助安眠。若贪凉饮冷,寒凉之物戕伤中阳,或素体中阳不足,虚寒内生,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食少脘痞,甚则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等,这是阳虚阴盛,寒凝气机而不寐,可在方中重用黄芪,加入桂枝、生姜温中散寒,助阳化气。若出现腹痛拒按,可喜冷饮,或口腔上火,牙龈出血,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等症状,此为胃热炽盛,切不可用上面的方法补虚助眠,否则气机壅滞,酿而生痰,反而加剧症状,适得其反。

2.2阴血不足证

汉代张仲景就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到“虚烦不得眠”。常见心烦、心悸,口燥咽干,形体消瘦,多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干红少苔,这是因思虑过多,耗气伤阴,津液亏少,运行无力,心神失养,虚火扰神,神不守舍而致的不寐。宜用天王补心丹滋阴清热,养血安神。方中朱砂镇心安神,以治其标,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壮水以制虚火。天冬、麦冬滋阴清热。酸枣仁、柏子仁、茯苓、远志养心安神。当归补血润燥。玄参滋阴降火。人参补气以生血,并能安神益智;五味子之酸以敛心气,安心神;丹参清心活血,合补血药使补而不滞,则心血易生;以上共为佐药。桔梗为舟楫,载药上行以使药力缓留于上部心经。若见发热口渴,尿黄便秘,舌尖红绛,甚或口舌生疮,小便灼热涩痛,此属心火亢盛,不可用补法治疗,否则心火内炽,更加灼伤阴液,迫血妄行,出现牙龈出血或流鼻血,严重者热扰心神,出现狂躁谵语、神志不清等危急症状。

2.3心肾不交证

经常有人白天忙碌,夜晚难眠,导致第二天更加困倦,日积月累,出现心烦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咽干少津等,这是劳倦日久,损伤肾阴,肾水亏虚,不能上奉于心,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阴阳不能相合故不寐。可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交泰丸清心降火,引火归元。若心烦,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等心阴虚的症状比较明显,可用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也可在方中加入栀子、龙骨等重镇安神。若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肾阴虚的症状为甚,可酌加石斛、沙参以甘寒滋阴。

3.治疗验案:

王某,女,32岁,于2015年5月21日上午初诊。自述平日工作压力大,入睡困难,头昏耳鸣,神疲乏力,腰膝酸痛,劳累尤甚,时感焦虑烦躁,月经不调,量少色淡,舌红而干,少苔,脉弦细。患者心血肾阴亏虚,宜酸枣仁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炒酸枣仁15克熟地18克山萸肉9克山药9克茯苓12克川芎9克泽泻9克丹皮9克炙甘草3克

一周后二诊:上方7剂效可,失眠、头晕、焦虑俱减,偶有腰酸,舌红少苔,脉细数。此血虚症状改善,改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熟地18克黄连12克山萸肉9克山药9克茯苓9克泽泻9克丹皮9克肉桂3克

上方7剂,睡眠质量改善,精神状态俱佳,嘱勿多思多虑,劳逸结合,保持精神舒畅。

4.小结

不寐病因众多,当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操劳过度,饮食不节,心烦焦虑,皆易导致阴气虚衰而影响睡眠。因此重视滋阴对于失眠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应谨慎辨证,非虚证者不可乱投补益。另外来说,不寐属于心神病变,重视精神调摄和讲究健康的生活习惯具有实际的预防意义。《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积极进行心理情志调整,克服不良情绪,做到喜怒有节,保持精神舒畅。《内经》又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可见合理有节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睡眠,更有利于长远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王翘楚.中医失眠症的诊断、辨证和治疗.第三届全国睡眠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45-51

[2]潘虹,张元兴.不寐的中医治疗现状.河北中医[J],2013,35(11):1749-1760

[3]王晓宝.失眠症中医虚证症候特点的临床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