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认识周长》教学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1

浅谈《认识周长》教学案例

刘集言

刘集言(北碚区人民路小学蔡家校区重庆北碚400700)

中图分类号:G6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636(2019)02-0123-01

《认识周长》这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周长”虽然在学生的生活中也有所听说,但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第一次。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但是学生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这个图形的整体印象上,也就是只能感受到这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对于周长的概念还所知不多。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能掌握好周长的意义,这节课我精心设计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材,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活动,通过小组交流、自主探究,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过程如下:

一、创设有趣的情境,恰当地引导学生理解“一周”的含义。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本节课上,我创设了“小明沿操场跑一圈”这一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教练的要求是“绕着操场跑一圈”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第一次小明沿内道草坪跑是没按着教练要求完成的,第二次沿着边线跑但没跑完也是没按教练要求完成,通过孩子们的一步一步帮助最终第三次小明完成了教练的要求,从起点开始,绕着操场跑了一圈,又回到起点,跑了一周。在此基础上,板书一周。这样的情境创设,直观地让学生理解了“一周”的含义,为理解周长的含义打下基础。

二、通过说一说、指一指到描一描认识周长。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身边物体进行观察,同桌之间互说周长,互指周长,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描物体面周长,抽象出平面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

三、在实践活动中,经历测量长方形周长的过程。

在认识周长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通过量一量理解周长的含义。我准备了长方形,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它的周长,学生在测量前想出了3种方法:1、用绳子量;2、用软尺量;3、用直尺量。小组活动中,学生选择任意一种方法去量长方形的周长,通过测量,让学生经历动手围一围、量一量的过程,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直观、具体地感受周长概念的内涵,感悟周长是一周边线的实际长度,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和认识。

四、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

本节课设计了2个练习,第一题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进一步挖掘出周长相同,图形的形状不同。第二题是通过数方格边线去判断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初次区分周长和图形大小的不同,再一次让学生认识周长的概念。

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对边线和一周的理解比较到位,但在感知周长这个环节,还应该再让学生有更多感知的具体情境、具体事例,学生可能认识会更深刻。在测量周长时,我只准备了长方形一种图形让孩子测量周长,课后思考如果再准备个圆形让学生测量,是不是更能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也能让学生有化曲为直的思想。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教学评价欠缺。当学生回答后不能及时准确地进行评价,或者是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地引导学生,比如学生说门封面,我并没有立即纠正。这是今后我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其次,我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总结概念。所以,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这次上课让我感触很深,一节好课是有生命活力的,它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而这些都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所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从课堂中获得更多方面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