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透明细胞癌

/ 2

卵巢透明细胞癌

王显雯

王显雯(云南省曲靖市妇幼医院病理科655000)

【中图分类号】R73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8-0232-01

【关键词】卵巢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

病理号:125307患者女性54岁发现盆腔包块8天,绝经6年,腹胀无腹痛,无异常阴道流血。CT:盆腔囊实性占位性病变。B超:盆腔液性混合型占位病变。术中:子宫大小正常,子宫与盆底粘连,无腹水,右卵巢肿瘤约13×12×10cm与右侧盆壁及肠管广泛粘连,右侧输卵管与右侧肿瘤粘连,左附件外观无明显异常,与侧盆壁粘连。术中冰冻:(右卵巢)恶性肿瘤;(右输卵管)良性病变。实验室检查:LDH(+)、ALP(+)、AFP(-)、CEA(-)、CA125(-),CA153(-)、β-HCG(-)。

病理检查巨检:灰白囊实性肿物2个,卵圆形,表面光滑,包膜完整,8×6×3cm,切面灰白棕黄色脂肪样,质细,囊腔内见乳头状结节2个,5×4×2.5cm、3×2×1cm,结节质硬,囊内为清亮粘液性液体。镜检:瘤细胞弥漫排列,胞质丰富透明,核圆居中、核大、深染、核仁明显,纤维间质分隔中有淋巴样细胞浸润、合体滋养细胞样巨细胞;瘤细胞多形性空泡状见大小不等的腔隙、腺管样结构,腺体内充以嗜酸性物质,细胞胞浆透明空泡状伴有玻璃样轴心。

免疫组化:EMA(+)、CK7(+)、MOC31(+)、34βE12(+)、AFP(-)、ER(-)、CD10(-)、P53(-)、cyclinE(-)、CK20(-)。特染:PAS(+)。

病理诊断:(右卵巢)透明细胞癌

鉴别诊断

[1]胚胎性癌:CD30弥漫性(+)、PLAP(+)、AFP(+)、HCG(+)、EMA(-)、Vimentin(-)。瘤细胞多角形,实性上皮样,粘液样间质,瘤细胞胞浆含淡染的嗜酸性颗粒,边界不清,合体状,核大不规则,空泡状。分化差的排列呈片状,细胞形态不一,核仁明显,见核分裂像和瘤巨细胞。肿瘤常与畸胎瘤、卵黄囊瘤或滋养细胞成分混合存在。

[2]卵黄囊瘤:AFP(+)、CD30灶性(+)、PLAP(+)、HCG(+)、EMA(-)、CK(-)、Vimentin(-)。几乎都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瘤细胞也可出现透明胞浆,玻璃样小体,但在卵黄囊瘤中更为明显。瘤细胞大小明显不一致,几乎没有或缺乏淋巴样细胞,呈微囊状、网状、腺体迷路样结构。

[3]无性细胞瘤:PLAP(+)、Vimentin(+)、HCG(+)、AFP(-)、EMA(-)、CK(-)。瘤细胞颗粒样,透明细胞呈巢状分布,其中含有多量淋巴细胞,纤维性间质。肿瘤最常见的发病年龄10~30岁,绝经后发生极为罕见,在性腺发育不全和含有Y染色体的妇女中发病率特别高,但大多数的无性细胞瘤是发生在染色体正常的病人和其他方面功能正常的卵巢,出现的症状常为无痛性盆腔包块。无性细胞瘤转移早,易扩散至主动脉旁淋巴结,但对化疗和放疗均非常敏感,预后良好。

[4]浆液性癌:CA125(+)、CK5、6(+)、P53(+)。细胞复层及胞核的非典型性更为明显,纤维性和水肿性轴心。

[5]子宫内膜样癌:CA50(+)、CD34(+)、CK-LMW(+)CEA(+)、ER(+)、P16(+++)。分泌性区域可出现透明细胞,可能类似于透明细胞癌,分泌性子宫内膜样细胞的胞浆内空泡位于核下和核上,不同于透明细胞癌均一透明的胞浆。

[6]卵巢甲状腺肿:Tg(+)。细胞可具有透明或嗜酸性胞浆,嗜酸性胶质类似于囊管型透明细胞癌腺腔内的嗜酸性物质,但往往同时伴有皮样囊肿成分。

[7]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CD9(+)、34βE12(-)、CA125(-)。肾细胞癌很少转移到卵巢,提示为转移的表现包括肿瘤内明显的窦状小管,但缺乏原发性透明细胞癌常见的鞋钉样细胞。

[8]Krukenberg瘤:肿瘤通常为双侧,而透明细胞癌几乎均为单侧,透明细胞癌可出现局灶性伴有胞浆内粘液的印戒细胞,如果以印戒细胞为主,则提示为Krukenberg瘤,肿瘤具有特征性的富于细胞的间质且印戒细胞均匀分布于其中。

[9]幼年型颗粒细胞瘤:CD99(+)、Calretinin(+)、A-Inhibin(+)、EMA(-)、CK7(-)。银染:银纤维包绕肿瘤细胞巢。发生于年轻人,97%的患者小于30岁,肿瘤细胞核大、染色质丰富,无明显核沟,胞浆更加嗜酸性,有时呈空泡状、实性成片,其内有大小不等的滤泡,滤泡内含有蛋白质样物质,细胞的异型性很明显。

讨论

多数透明细胞癌形态结构典型,在低倍镜下易于识别,此例乳头状结构及特征性的玻璃样间质不典型,其他结构包括囊性、腺样、网状、实性结构混合伴有纤维性、水肿性、粘液性间质,可类似于卵黄囊瘤,肿瘤间质内可出现明显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成分。透明细胞癌常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肿瘤附近残余的卵巢间质中可见子宫内膜异位灶。有报道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达50%-70%,是卵巢上皮性肿瘤中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最密切的肿瘤。多见于更年期或绝经后妇女,好发年龄50-70岁。此例患者单侧发病,无卵巢外扩散、无腹水、肿瘤未破裂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弗莱彻(美)主编.周庚寅,刘洪琪,张庆慧,主译.廖松林主审.肿瘤组织病理诊断.山东科学家技术出版社.2001.1.

[2]回允中,主译.妇产科诊断病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8.

[3]郭丽娜,编著.妇产疾病诊断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

[4]陈乐真,主编.妇产科诊断病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