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监理控制要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3

浅谈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监理控制要点

叶春风1,俞杭利2

叶春风1,俞杭利2

(1.杭州天恒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4;

2.浙江东方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4)

【摘要】桩基础的承载着整个建筑工程的结构和重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应力砼管桩也不例外,本文重点从静压管桩的施工工艺、质量、安全等方面阐述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监理控制要点,为监理人员在实际监理过程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质量;安全;监理

OnthebasisofstaticpressurePrestressedConcretePilescontrolpointsSupervision

Yechun-feng1,YUhang-li2

(1.HangzhouTianHengInvestmentConstructionManagementCo.,LtdHangzhouZhejiang310004;

2.ZhejiangEastprojectManagementCo.,LtdHangzhouZhejiang310041)

【Abstract】Pilefoundationload-bearingstructureoftheentirebuildingandweightplaysavitalroleinprestressedconcretepipeisnoexception,thisarticlefocusfromstaticpileconstructiontechnology,quality,safety,etc.expoundthemainpointsofSupervisionandControlofPrestressedConcretePilesforthesupervisorystaffintheactualprocessofsupervisionprovideareference.

【Keywords】PrestressedConcretePiles;Quality;Safety;Supervision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根据其工艺特点可分为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代号PHC)、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代号PC)和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代号PTC)。预应力砼管桩基础,因其在施工中具有施工工效高、低噪声、无污染、单位承载力造价低等特点,在工程上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管桩基础是在地下施工,隐蔽性和技术性都很强,因此必须严格地监理其施工过程,才能有效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尤其是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的控制。现根据自身在预应力管桩施工监理工作中的实践总结,谈谈预应力砼管桩基础的监理要点。

1.施工前的控制

1.1施工用电及场地要求。

1.1.1施工的动力供应,应与所选用的桩机机型、数量的动力需求相匹配,其供电电缆应完好,以确保其正常供电和安全用电。

1.1.2施工场地已经平整,其场地坡度应在10%以内,并具有与选用的桩机机型相适应的地耐力,以确保在管桩施工时地面不致沉陷过大或桩机倾斜超限,影响预应力管桩的成桩质量。

1.1.3施工场地下的旧建筑物基础、旧建筑物的砼地坪,在预应力管桩施工前,予以彻底清除。场地下不应有尚在使用的水、电、气管线。

1.1.4场地的边界与周边建(构)筑物、道路或管线的距离,应满足桩机最小工作半径的要求,当压桩场地与周边建筑较近时,为确保周边建筑的安全性,在桩基施工前,可采用开挖防挤沟,宽度、深度可控制在1.5~2米,必要时可对周围建筑物的变形进行监测,同时做好相关的记录。

1.1.5对施工场地的地貌,由施工单位复测,作好记录;监理人员应旁站监督,并对测量成果核查、书面确认。如果压桩场地存在大面积较厚饱和软土,可用中粗砂置换上层部分软土方法;在桩基施工期间,通过控制日压桩数量、合理安排压桩顺序、重视管桩的接头连接、钻孔取土、设置排水砂井等方法,对饱和软土层进行固结,改善其性能,保证压桩机行走移位,同时减少挤土效应,防止大量出现工程桩偏位及倾斜,甚至断桩现象以及对周边建筑物等的影响。

1.2桩机的选型及测量用仪器。

1.2.1监理工程师应要求施工方提交进场设备报审表,并对选用设备认真核查。桩机的选型,一般按1.2~1.5倍管桩极限承载力取值,机身总重量加配重要求达到最大压桩力的1.1倍。桩机的压力表,必须按要求到具有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检定或提供有效期内仪器检测合格证明文件,以确保夹桩及压力控制准确。按设计如需送桩,应按送桩深度及桩机机型,合理选择送桩杆的长度,并应考虑施工中可能的超深送桩。

1.2.2建筑物控制点的测量,宜采用有红外线测距装置的全站仪施测,而桩位宜采用J2经纬仪及钢尺进行测量定位。控制桩顶标高的仪器,用水准仪监测即可。测量仪器应有相应的检定证明文件。

1.3对施工单位组织机构及相关施工文件的审查。

1.3.1审查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建立健全,管理人员是否到岗。

1.3.2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内容是否齐全,质量保证措施,工期保证措施和安全保证措施是否合理、可行,并对其进行审批。

1.3.3核查其施工设备、劳力、材料及半成品是否进场,是否满足连续施工的需要。

1.3.4审查开工条件是否具备,条件成熟时批准其开工。

1.4对预应力管桩的质量监控。

1.4.1检查管桩生产企业是否具有准予其生产预应力管桩的批准文件。

1.4.2检查管桩砼的强度、钢筋力学性能、管桩的出厂合格证及管桩结构性能检测报告。

1.4.3对预应力管桩在现场进行全数检查:

(1)检查管桩的外观,有无蜂窝、露筋、裂缝;色感均匀、桩顶处无孔隙。

(2)对管桩尺寸进行检查:

桩径(±5mm)、管壁厚度(±5mm)、桩尖中心线(<2mm)、顶面平整度(10mm)、桩体弯曲(<1/1000L)。

(3)管桩强度等级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并且要达到龄期。

(4)管桩堆放场地应坚实、平整,以防不均匀沉降造成损桩,并采取可靠的防滚、防滑措施。

(5)管桩现场堆放不得超过四层。

1.5管桩桩位的测量定位。

1.5.1管桩桩位的定位工作,宜采用J2经纬仪及钢尺进行,其桩位的放样误差,对单排桩≤10mm,群桩≤20mm。

1.5.2管桩桩位,应在施工图中对其逐一编号,做到不重号,不漏号。

1.5.3管桩桩位经测量定位后,应按设计图进行校核,监理对桩位的测量要进行旁站监督。先由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工程师对测量定位成果进行复核确认。

2.预应力管桩的施工

2.1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工艺流程如下:

图12.2工程施工前,应先进行试压桩,业主、设计、勘察、监理、施工等单位均应参加,以确定压桩终压条件及桩长。

2.3吊装定位。

2.3.1吊装时用索具绑住桩身上部L/5处,吊车顺起吊管桩,插入桩机夹具中,夹紧夹具。

2.3.2夹桩器夹持力大小的控制十分关键。通过调整夹桩液压油缸的压力来获得合适的夹桩力(一般夹持力为压桩力的0.8倍)以避免因夹持力过大夹碎管桩或过小使夹桩器产生滑动。

2.4压桩。

2.4.1压桩顺序,应遵循减少挤土效应,避免管桩偏位的原则。对于场地地层中局部含砂、碎石、卵石时,宜先对该区域进行压桩;若持力层埋深或桩的人土深度差别较大时,宜先施压长桩后施压短桩;根据桩的入土深度,宜先长后短、先高后低;若桩较密集,且距建筑物较远,场地开阔时,宜从中间向四周进行;若桩较密集,场地狭长,两端距建筑物较远时,宜从中间向两端进行;若桩较密集,且一侧靠近建筑物时,宜从相邻建筑物的一侧开始,由近向远进行;桩数多于30根的群桩基础,应从中心位置向外施压;承台边缘的桩,待承台内其他桩压完并重新测定桩位后,再插桩施压;有围护结构的深基坑中的静压管桩,宜先压桩后再做基坑的围护结构。

2.4.2压好第1节桩至关重要。首先要调平机台,管桩压入前要准确定位、对中,在压桩过程中,宜用经纬仪和吊线锤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监控桩的垂直度,其垂直度偏差不宜大于0.5%。监理工程师应督促施工方测量人员对压桩进行全程监控测量,并随时对桩身进行调整、校正,以确保预应力管桩的垂直度偏差应不大于1%。

2.4.3合理调配管节长度,尽量避免接桩时桩尖处于或接近硬持力层。每根桩的管桩接头数不宜超过4个;同一承台桩的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

2.4.4在压桩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压桩压力、压入深度,当压力表读数突然上升或下降时,应停机对照地质资料进行分析,查明是否碰到障碍物或产生断桩等情况。如设计中对压桩压力有要求时,其偏差应在±5%以内。

2.4.5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暂停压桩,并及时与设计、勘察、业主等有关单位研究、处理:

(1)压力值突然下降,沉降量突然增大;

(2)桩身混凝土剥落、破碎;

(3)桩身突然倾斜、跑位,桩周涌水;

(4)地面明显隆起,邻桩上浮或位移过大;

(5)按设计图要求的桩长压桩,压桩力未达到设计值;

(6)单桩承载力已满足设计值,压桩长度未达到设计要求。

2.4.6按设计要求或施工组织设计,在预应力管桩施工前,宜在场地上先行施工砂袋桩,袋装砂井施工完成后进行管桩施压,不得交叉作业。砂袋桩的布置及密度,应满足地基深层竖向排水和减弱挤土效应的要求,其桩长宜低于地下水位以下,且大于预应力桩的1/2。

2.4.7对需要送桩的管桩,送至设计标高后,其在地面遗留的送桩孔洞,应立即回填覆盖,以免桩机行走时引起地面沉陷。

2.5接桩。

2.5.1接桩时上下节桩段应保持顺直,错位偏差不应大于2mm。

2.5.2管桩对接前,上下端板表面应用铁刷子清刷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

2.5.3为保证接桩的焊接质量,电焊条宜用E4303或E4316,应具有出厂合格证。电焊工应持证上岗,方可操作。施焊时,宜先在坡口周边先行对称点焊4~6点,再分层施焊,施焊宜由两个焊工对称进行。

2.5.4焊接层数不得小于3层,内层焊渣必须清理干净后方可在外层施焊。焊缝应饱满连续,焊接部分不得有咬边、焊瘤、夹渣、气孔、裂缝、漏焊等外观缺陷,焊缝加强层宽度及高度均应大于2mm。

2.5.5应尽可能缩小接桩时间,焊好的桩接头应自然冷却后,方可继续压桩,自然冷却时间应>8min。焊接接桩监理工程师应按隐蔽工程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并书面签认隐蔽工程验收单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的施工。

2.5.6终压。

2.5.6.1其终压的技术参数一般采用双控,根据设计要求,采用以标高控制为主、送桩压力控制为辅或者相反。应视设计要求和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

2.5.6.2终压后的桩顶标高,应用水准仪认真控制,其偏差为±50mm。

2.5.6.3监理应对整个压桩接桩过程进行旁站,随时检查复核施工过程中是否出现质量偏差、异常等,关注压入深度及压力表读数,特别是终压时压力值,并及时做好现场真实的压桩记录。

2.7截桩。如果桩头高出地面一段距离,而压桩荷载已达到规定压桩值时则要截桩。由于压桩机行走方面的要求,所有高出地面的桩头都必须截断掉。截桩的方法是先用锤子或风镐把桩身四周的主筋敲出,并用气割将钢筋割断,再采用专用截桩器截桩。对于个别露出地面较短的桩头可从上到下凿除。严禁用大锤横向敲打、冲撞,严禁利用压桩机行走推力强行将桩扳断。

3.其他注意事项。

3.1如地质报告表明,地基土中孤石较多,对有孤石的桩位,采取补勘措施,探明其孤石的大小、位置。对小孤石也可采取用送桩杆引孔的措施。

3.2土方开挖时,应加强对管桩的成品保护。如用机械开挖土方,更应加强保护。土方开挖,宜在压桩后,不少于15天进行。

3.3雨季施工预应力管桩,其场地内宜设置排水盲沟,并在场地外适当位置设集水井,随时排出地表水。使场地内不集水、不软化、无泥浆。操作人员应有相应的防雨用具。各种用电设施,要检查其用电安全装置的可靠性、有效性,防止漏电或感应电荷可能危及操作人员的安全。

3.4预应力管桩施工结束后,应对桩基做承载力检验及桩体质量检测。承载力检测的桩数不应小于总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其桩体质量检测不应少于总数的20%,且不应少于10根。

4.安全措施

4.1施工人员须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对桩基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及安全交底。

4.2施工安全和文物、环境保护等应按有关规定执行。施工中,施工人员应严格按有关安全技术规程进行施工,施工形成的桩孔应及时回填或做好覆盖和围栏,确保安全。

4.3管桩的运输、吊运和现场堆放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防止管桩滚动、滑落伤人。

4.4桩机进场施工前,必须了解地下管线的布线位置;进入现场的所有人员必须佩戴好安全帽,严禁酒后作业。

4.5压桩机械进场及压桩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桩机操作规程操作,严禁违规操作。

4.6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严格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施工现场使用的手持照明灯应采用36V的安全电压。

4.7施工现场按符合防火、防风、防雷、防触电等安全规定及安全施工要求进行布置,并完善各种安全标识。

4.8施工作业区内应无高压线路;施工机械的任何部位与架空输电导线(电压60~110KV)的安全距离:沿垂直方向不得少于5m,沿水平方向不得少于4m。

4.9起重机吊桩进入夹持机构进行接桩或插桩作业中,应确认在压桩开始前吊钩已完全脱离桩体。

4.10压桩时非作业人员应离机10m以外。起重机作业时,起重臂下严禁站人。

4.11作业完毕应将桩机机身行至长船步履中间位置,停放在平整地面上,其余液压油缸应全部卸压。

4.12机械设备应定期检修,不得带病作业,严禁在机械运转中加油和维修。

4.13电缆线路应采用“三相五线”接线方式,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必须绝缘良好,场内架设的电力线路其悬挂高度和线间距除按安全规定要求进行外,将其布置在专用电杆上。

4.14室内配电柜、配电箱前要有绝缘垫,并安装漏电保护装置。

4.15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保证体系,加强施工作业中的安全检查,确保作业标准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文章编号]1006-7619(2009)12-23-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