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8.16”洪灾后冬春季传染病流行趋势和防治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抚顺市“8.16”洪灾后冬春季传染病流行趋势和防治对策

田卢峰曹玉芝高霜

田卢峰曹玉芝高霜

(辽宁省抚顺市传染病医院113015)

【摘要】本文通过资料分析法对辽宁省抚顺市水灾后冬春季传染病流行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重点分析灾后期冬春季主要传染病的疫情趋势,以便有针对性地预防可能发生的传染病流行和发病上升,总体上讲洪灾对传染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政府相关部门措施得当,其中传染病医院近4个多月的“灾区行”活动,使得清原重灾区没有造成疾病流行,且有些病种呈下降趋势,其作用不容忽视。同时提出洪灾后政府应采取有效的监测和防治措施,并开展对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彻底治理环境,加强饮水、食品卫生监督,做好预防接种及疾病科普等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预防,以取得“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全面胜利。

【关键词】8.16洪灾传染病流行趋势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051-03

2000年以来,抚顺先后遭遇了二次洪灾,分别是2005年的8.13及2013年的8.16。通过对抚顺和清原地区传染病的发病率与发病情况,及水灾后与前一年传染病的发病率与发病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对8.16洪灾后传染病采取了有效的监测和防治措施。截至目前为止,经受了从2013年5月份的灾(汛)期开始,7~10月份最艰苦的灾害中期(主汛期),以及当年11月~2014年4月汛后期的考验,我市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与2012年同期相比稳中有降,取得了救灾防病工作的重大胜利。

在夺取“大灾之后无大疫”伟大胜利后,根据历年疫情及各病种流行特点,将我市灾后冬春季的主要传染病流行趋势和防治对策分析如下。对灾后传染病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洪灾年度及灾期时限的划分

2000年以来,抚顺共发生过二次较大水灾,分别为2005年的8.13和2013年的8.16,以每年汛期(5月)开始至下一年汛期来临之前(4月)为一个洪灾年度或称为一个疾病流行年度,在每年度内我市可划分为三个灾期时限。

1.1初汛期(灾前期):一年度5~6月为汛期的开始,在此期间应做好救灾防病的组织机构建立,梯次防疫小分队组成等。

1.2主汛期(灾中期):年度中7~10月份为主汛期。该期间洪水容易肆意泛滥,2013年抚顺市的清原县受灾严重,灾区生活居住条件差,人畜共居,鼠密度高,在此期间医疗队主要工作是给广大灾民解决饮水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等问题。预防以急性传染病为主的肠道传染病、鼠传播疾病等。

1.3汛后期(灾后期):当年11月~次年4月为灾后期。此阶段的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疫病控制对策的制定是本文重点分析内容。

2灾后冬春主要传染病病种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特点和我市历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情况,灾后冬春出现的主要传染病种包括以下三类:

2.1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是流行性出血热。

2.2呼吸道传染病:包括流感、麻疹等。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

2.3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伤寒、痢疾和甲肝、戊肝。

32005年、2013年水灾后冬春季传染病发病情况数据

3.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市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统计出2005年和2013年水灾期及灾后法定报告传染病分月发病情况,并列出水灾年的前一年度传染病发病数据,以便做对比,如表1。同时将数据在Excel下整理,并在SPSS19.0中进行统计计算,判断水灾年与前一年度发病数据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如有统计学意义将进行深入分析。

表12005、2013年水灾期间及灾后传染病分月发病情况

及与前一年度数据

T检验的最后结果P=0.001<0.05,显示2013年与2012年的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

3.32005年和2013年及相应前一年重点传染病病种数据

根据抚顺市疫情报告数据,从中提出冬春季重点传染病病种,有出血热、痢疾、甲肝、戊肝及流感病例。由于8.16期间清原地区属于重灾区,故对清原重点病种进行了专项统计,以便对比分析。见表4和表5。根据表1制定了折线图。如图1。

表42005年全市灾中、灾后冬春季重点病种发病情况及与2004年同期比较

4结果与分析

4.1传染病发病具有明显规律性。由图1可见,水灾年份传染病发病呈明显季节分布,5-8月份发病逐月上升至高峰,随后逐月下降至次年1月为全年发病最低月,2-4月再次呈上升趋势。

4.2水灾与传染病的发病具有关联性。由图1可见2005年自10月份起传染病发病明显高于同期的2004年、2013年全年基本上低于同期的2012年。2005年水灾后虽经全市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努力,但是当年5月至次年4月,发病数较2004年同期上升了22.7%,灾中期发病数有所下降,而灾后期发病有较大程度上升。上升的原因一方面是灾后灾害效应逐渐显现,冬春季传染病发病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可能灾中期较重视传染病防治而灾后期防治力度有所下降。2013年水灾后我市吸取以往经验教训,及时做好防治措施,灾后发病数较2012年同期下降了21.6%,灾中期及灾后期也均有较大程度下降。

4.3重点病种的发病情况。见表4、表5。五个重点病种除戊肝在2005年全市有一个上升,其余均下降或没有变化。清原地区出血热和痢疾在2013年较2012年上升。

4.4灾后冬春季主要传染病的疫情趋势及原因分析

从2005、2013年灾后期发病情况来看,我市灾后冬春季传染病发病呈明显季节分布,冬季传染病疫情逐月有所下降,次年春季又开始上升。

影响我市灾后冬春季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灾区灾后重建家园和大型水利工地建设的开展,大批农民工上堤参加水利建设,接触带出血热病毒鼠机会增多,同时水利工地民工居住拥挤,饮水,饮食条件相对较差,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受以上因素影响,我市灾后冬春主要传染病的疫情呈上升趋势。

我市清原县是辽宁省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2013年8.16洪灾清原县也是此次灾害受损最重的地区。洪灾年度出血热全市发病情况与前一年度无明显变化,但清原地区有所增加,符合自然规律,且由于措施得当,没有呈现暴发流行。2005年前痢疾较多,与饮食卫生、百姓经济状况及防控措施有关。2012年以后痢疾明显减少,且2013年水灾年度有所下降,这与灾后人们防病意识增强、卫生部门防控措施及其他部门的有力举措密不可分,对于其他病种如甲肝、戊肝、流感等病种无明显差异。洪水后,我市加强预防措施,灾后冬春季传染病发病数较2012年同期稳中有降。

5传染病医院在水灾后防治传染病工作中的主要举措及贡献

2013年8月16日抚顺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大暴雨,抚顺地区平均降水量140.6毫米,清原县是重灾区,全县有4个雨量站降雨量超过千年一遇,2个雨量站超过500年一遇。超强降雨使流域内河流洪水暴涨,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洪流,洪水迅速淹没冲毁村庄、房屋,铁路、公路、供电、通讯等全部中断。抚顺三县四区共有52个乡镇(街道)受灾。受灾人口43.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6.3万人,死亡63人,失踪101人。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40.64千公顷。水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0亿元。

8.16洪灾后,传染病医院服从市卫生局调度,组成医疗小分队,每天深入清原等重灾区,对外伤灾民清创、为腹泻患者用药、为灾区百姓义诊、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不喝生水,不食鼠类污染的食物,引导灾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013年清原地区痢疾及戊肝等粪口途径传染病呈个例,防治成绩斐然。房屋倒塌,良田冲毁,使得鼠类与人类接触机会增多,出血热高发。故出血热是医院深入灾区宣传和防控的重点疾病。让百姓走出将出血热认为是鼠疫的误区,安全用水用餐,使得出血热发病率虽有上升但在可控范围,全市出血热病例2012年为22例,2013年为39例。就在我院住院的出血热患者而言,2013年度清原患者14人,2012年度清原患者8人,仅比前一年度增加6人。在灾后期,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传染病医院继续开展灾区行活动,历时4个多月,行程3000余公里,遍布灾区20余个村屯,免费传染病复查1047人次,诊查3116人次,发放宣传单10000余张,健康讲座20余场。投入义诊和捐赠资金累计45万元。确实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

6防治对策及建议

6.1继续加强领导,制定冬春季易发传染病预案,并采取有力措施督办落实。

6.2开展以出血热、麻疹、甲肝和流感为重点的四种传染病监测工作,分析流行因素,监控疫情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6.3加强对出血热高发地区的灭鼠防鼠工作,对重点人群开展预防接种工作。

6.4彻底治理环境,加强灾区饮水、饮食卫生监管工作,抓紧时机在灾区开展改水、改厕工作。

6.5对麻疹、出血热等要组织好易感人群的预防接种工作。

6.6保证对卫生防疫工作的经费投入,使各项卫生防病措施得以落实。

6.7加大卫生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卫生意识。特别重视传染病专业人员的作用,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传染病知识培训,让他们在卫生知识普及中发挥主要作用。

6.8继续加强疫情报告工作,提高疫情报告质量,防止因迟报、漏报等引起传染病疫情蔓延。

参考文献

[1]郑连光,蒋洪林.湖北省1998年洪灾后冬春季主要传染病流行趋势和防治对策[J].疾病监测杂志,1999,(第5期)

[2]陈伟,曾光,梅家模.1998年洪灾对江西省传染病流行的影响[J].华南预防医学杂志,2004,(第6期)

[3]马庆国.管理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77-179.

[4]抚顺市“8.16”暴雨洪水灾害情况通报.抚顺市政府网.201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