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导性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1

非指导性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王志芳

王志芳

(东平县高级中学,山东泰安271500)

1非指导性教学的含义

非指导性教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之一的罗杰斯提出的。所谓非指导性教学并非不要教师指导,而是说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传统的以知识和教师为中心。

人本主义者坚信人类学习乃是一种自然现象,人天生就有一种学习的动机。教学的关键在于创造学生感到心理自由和安全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受束缚,可自由讨论和探索。这就要求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接受学生的个人经验、情感或意见;同时,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2非指导性教学的组织策略

2.1小组合作探索式学习

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都强调,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近似真实的学习环境,解决问题的工具要隐含在情景中。学生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易激发起学习的内部动机,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一种求知欲和探索欲。由于情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学生的独立探索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索。“叶、花和果实”内容需要适应季节,教学时选择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探索真正的叶、花和果实的形态。

具体组织程序如下:

⑴在上课的前一周召开学习小组长会议,讲明学习的地点、任务、实施办法、课时、考核办法,并发给每一小组长一个放大镜(观察花蕊类型)以及学生自编的植物园植物简介,并特别强调要爱护植物园内的花草树木。

⑵小组长与小组成员协商制定探索计划并实施分工。

⑶合作探索。各小组成员以组长为中心,按照分工分别探索叶、花和果实的形态并作记录。笔者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植物一般都有名牌,学生可查阅植物简介。第二课时,小组成员分别把自己的探索结果向其他同伴讲解。课下,小组之间也可互相交流探索结果。

⑷各小组根据探索结果,参照课本内容讨论并记笔记。

⑸考核即第四课时。各小组抽签决定一人代表小组考接受核。随机选取10种叶、花和果实的形态让学生现场识别,答对一个可得1分,优胜组将获得奖励。

2.2以目标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学习

小组讨论式学习方式依据构建主义教育理论的学习观。该理论认为学生是以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来理解客观事物,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对事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学生只有合作,交换各自的见解,才能达到对事物的全面和正确理解。因此,构建主义极力推崇合作式讨论学习。小组讨论式学习是生物教学中一种主要的学习形式,大部分课程教学采取这种方式。小组成员围桌而坐,教师为每一小组提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如挂图、模型、标本及投影等。具体程序如下:

(1)确定学习内容及目标。

(2)学生自主学习。

(3)记下重点和难点。

(4)评价。教学根据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展开讨论。在讨论期间,教师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轮流参与小组的讨论。小组成员可坦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经过争论达成一致观点。评价时候,可以先自我评价,然后他人评价。

2.3合作式实验探索

生物本身就是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学生实验中合作探索,可以学会一般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合作探索的基本步骤是:

(1)确定探索的课题。

(2)准备材料。

(3)合作探索发现。小组内部首先讨论实验的步骤、所需材料、仪器及注意事项,并分工进行准备。

(4)讨论交流。小组长组织成员对实验现象与结果进行讨论。

(5)做出结论。成员在充分讨论和对照的基础上做出结论,并请教师和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鉴定。

(6)评价。小组先做自我评价,再听取其他小组的评价。教师根据观察结果和评价确定优胜组,并给予奖励。

3结论

非指导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民主思想的真正延伸。有人认为,人本主义的一些思想有些“玄妙”。比如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由于与学习者发生切身关系,必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产生较大影响,因而能使学生产生较为有效的学习。但这种诉诸直接经验学习的局限性非常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对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很多学习内容不能与学习者发生切身的关系。从这一点来说,人本主义的一些教育思想是片面的。实际上,教师难以实施非指导性教学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促进学习的三种态度,即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移情。应该说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进步的教育思想,有些学习内容,尤其是高中教学内容,应提倡采用这种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