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 2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武才琪王庆林(通讯作者)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检验系湖南长沙410006

【摘要】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淡水鱼类的养殖密度不断提高,虽然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病害风险。本文以寄生虫病为核心,首先介绍了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常见类型,然后分析了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造成的危害,最后总结了几点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淡水鱼;寄生虫病;类型;危害;防治措施

我国淡水鱼类采用集约化养殖模式,为鱼类流行病的发生和传染创造了条件,是造成经济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寄生虫对鱼类的危害不明显,两者处于平衡状态;一旦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寄生虫就会侵入宿主,影响鱼类正常生长发育。以下结合实践,探讨了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1.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常见类型

1.1单细胞原生动物

第一,隐鞭虫病。该寄生虫一般侵入鱼类的鳃部和皮肤,随着数量增多,会破坏鳃小片组织,并产生凝血酶。由于血管阻塞,增加了黏液数量,影响鱼类的正常呼吸,继而出现不摄食、离开群体、靠近岸边等征象,久而久之导致体形消瘦、营养不良。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每年7-9月,具有发病急、危害重的特点。

第二,小瓜虫病。该寄生虫侵入鱼类后,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症状表现为行动迟缓,或漂浮在水面上,或者和其他物体相互摩擦接触,容易造成大量死亡。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春末和初冬时节,尤其在鱼类数量密集的越冬池中,小瓜虫病的感染概率较高。

第三,车轮虫病。该寄生虫侵入鱼类的头部、鳍部、体表,鱼类会大量分泌黏液,1-2周的鱼苗是主要受害群体。鱼类的口腔内、呼吸道存在大量黏液,因此影响正常的呼吸和进食,导致体形消瘦,主要出现在每年4-7月。

第四,粘孢子虫病。以碘泡虫为例,对于鱼类的危害范围广,该寄生虫伴有较大的胞囊,寄生在鲢鱼体内,会对神经、皮肤、心血管系统和感觉器官产生破坏,鱼类出现打圈、乱窜的现象,尾部上翘、腹腔积水、肝脾功能减退。寄生在草鱼体内,则会危害肠道功能,出现肠道粗大、肠壁糜烂、体形消瘦等征象,最终因不摄食而死[1]。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每年5-7月,具有发病急的特点。

1.2多细胞后生动物

第一,吸虫病。该寄生虫侵入鱼类后,首先出现挣扎、跳跃征象,然后游动缓慢直至失去平衡感。由于头部充血,可见鱼类的脑室、眼眶等部位出现鲜红色,机体呈现弯曲状。该疾病主要出现在每年5-8月,部分鱼类伴有白内障疾病,具有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

第二,鱼怪病。该寄生虫具有成对寄生的特点,主要入侵胸鳍和心腔部位,并通过一个孔道和外界相连。在疾病影响下,鱼类的性腺发育不全,出现机体失衡、狂躁不安等征象,并在短时间内死亡,主要出现在水库和湖泊中。

第三,指环虫病。常见寄生虫类型如鲢指环虫、鳙指环虫、坏鳃指环虫等,寄生在鱼类的鳃部,导致黏液分泌增多,因呼吸困难必须张开鳃盖,是引起幼苗大量死亡的原因之一。该疾病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最佳繁殖温度是20-25℃[2]。

第四,中华鱼蚤病。该寄生虫病在轻度感染时,鱼类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时则会影响鱼类的呼吸,出现躁狂不安的征象。鱼蚤在摄食的同时,会分泌溶解组织的酶类物质,导致鳃部表皮损坏,降低了血色素水平,改变白细胞成分,最终因消瘦死亡。该疾病主要发生在每年5-9月,2龄以上草鱼是主要发病群体。

2.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造成的危害

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造成的危害,主要是生长发育缓慢,降低了抵抗力,严重情况导致鱼类死亡。在我国南方地区,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生率高,其中死亡率约为20%-30%。结合实际案例,2001年苏南和苏北地区,鳜鱼养殖场内发现鳜鱼尾孢虫,部分鱼池内的死亡率超过60%;2002年山东章丘地区,养殖场内发生车轮虫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

具体分析来看,寄生虫病对淡水鱼类的危害如下:①因机械性刺激损伤鱼类组织,鱼类出现不同病变或死亡,并且将病变传染至整个鱼塘或养殖场;②在阻塞和挤压效应下,寄生虫会挤压鱼类的正常器官组织,出现肌肉萎缩、功能坏死等病变;③掠夺鱼类的营养物质,鱼类生长期间的营养供给不足,从而诱发消瘦疾病;④寄生虫在鱼类体内直接排放代谢产物,导致毒素持续累积,或者分泌出有毒有害物质,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

3.针对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3.1加强消毒管理

第一,定期清理养殖场和池塘,要求排净池内水体,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用量控制在160kg/亩,加水化成石灰浆泼洒在池塘内。第二,对幼苗进行严格检疫,避免携带病原菌和寄生虫,进入鱼塘之前,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第三,养殖过程中,每月对鱼塘进行消毒,使用敌百虫泼洒;并且合理选择饲料、控制用量,防止水体污染。第四,推荐选择抗病能力强的鱼种,规范养殖管理措施,提高鱼类的免疫力,降低寄生虫病发生率。

3.2制定预防措施

首先优化鱼塘设计,要求每个池塘具有独立的进水口和排水口,保证水源清洁充足,从源头控制水体质量,避免携带病原菌。其次,在寄生虫病高发时期,应该使用药物进行预防,一方面从饲料入手,进行消毒和杀虫;另一方面投喂药饵,抑制病原菌增殖[4]。最后从鱼类本身出发,越冬时期选用配合饲料,开春季节则适当添加营养成分、免疫调节剂等。同时采用拉网锻炼法,增加鱼类运动量;装运时避免损伤皮肤外表,阻断病原菌的入侵途径。

3.3使用化学药物

推荐使用化学药物如优马林、鱼虫杀星,前者可有效治疗斜管虫、小瓜虫、车轮虫等,具有消毒抗菌功效,且不会引起公害和污染;后者可有效治疗中华蚤、水蜈蚣、指环虫等,具有用量少、见效快的优点,对鱼类本身没有毒害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化学药物时一要掌握发病规律,制定科学的投喂计划,将内服用药、池塘消毒相结合;二是针对不同的寄生虫,选用针对性的药物,以单细胞原生动物为例,可优先选择甲醛、硫酸铜、高锰酸钾等;针对多细胞后生动物,则选用敌百虫、硫酸二氯酚等。三是合理控制用药剂量,以高锰酸钾为例,泼洒时将浓度控制在0.7mg/L,药浴时控制在10mg/L[5]。

3.4实施中药治疗

盲目使用化学药物,会导致寄生虫产生耐药性,并且影响水体质量,毒素积聚在鱼类体内,会危害消费者的健康。随着中医研究的深入,中草药治疗鱼类寄生虫病,成为一种有效手段。目前常用中药有青蒿、百部、黄芩、大蒜、苦参、大黄、南瓜子等,可以制成方剂内服,治疗肠道寄生虫病;也可以煎煮汤药,泼洒在池塘中。相比于化学药物,中药治疗的优势是成本低廉、药源广泛、安全性高,不会造成残留,促进鱼类健康生长。

4.病鱼实验检查方法

4.1仪器试材

显微镜、解剖镜、解剖用具(解剖盘、解剖刀、手术剪、镊子)、培养皿、载破片、盖玻片、纱布、蒸馏水、鱼用生理盐水等。

4.2实验方法

第一,目检:观察病鱼的外观、脏器特征,观察寄生虫病原体。第二,镜检:观察血液涂片、粘液涂片、组织涂片、组织压展片。

4.3实验步骤

①形态结构观察和镜检。观察病鱼的头部、背部、腹部、尾部、鳍条,看体色是否正常、看鳍条是否完整,看体表有无寄生虫等;并刮取粘液进行镜检。②血液检查。采集血液样本,实施吉姆萨染色并观察。③器官组织观察和分离。剖开病鱼体壁,观察脏器的临床病症;制备脏器组织压展片镜检,制备肝脾肾组织涂片染色镜检;分离肠道观察有无寄生虫,获取内容物制备组织涂片镜检。

4.4实验报告

描述实验过程中,病鱼的临床病症和病原特征;采用点线法绘制观察到的一种寄生虫,准确标注种类。

结语

综上所述,集约化水产养殖模式的应用,虽然提高了经济效益,但也增加了寄生虫病发生风险。文中介绍了单细胞原生动物、多细胞后生动物的常见类型,会危害鱼类的生长发育,严重者出现死亡。对此,养殖户应该加强消毒管理、制定预防措施、使用化学药物、实施中药治疗,遵循防治结合的原则,为鱼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朵胜.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3,(5):234-234.

[2]姚春凤.斜管虫病的危害与防治方法[J].当代水产,2014,(9):67-68.

[3]顾光楼.探析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12):221.

[4]王超,曾运丁,陈金涛等.我国淡水鱼类寄生虫的研究概述[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2):60-64.

[5]胡大勇,罗颖辉,汪滢滢等.草鱼细菌性烂鳃病诊断与治疗[J].经济动物学报,2013,(3):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