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特点与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浅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特点与防治

陆捍卫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摘要:本文通过结合笔者的诊治经验,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本县的流行特点、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提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治措施,并通过诊治病例举证,说明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PRRSV)虽无特效药,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该病仍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关键词:猪蓝耳病;临床特点;防治措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发病面广。主要表现为病猪高热、食欲废绝、皮肤发红、耳尖发紫、并发其他传染病为主要特征,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对养猪业的危害极大,是目前养猪业重点防范的疫病。2006年以前,该病在我国个别猪场零星散发,2006年春季后,“猪高热病”在我国的南方各省陆续发生,呈暴发型流行,造成大批死亡,并迅速席卷全国。广南县于2007年大规模爆发该病,造成养猪业生产严重受损。笔者从2007年以来曾对该病进行多例诊治,积累了一些心得,现将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和防治分析论述如下。

1.临床症状及特点

1.1临床症状:病猪眼结膜潮红,精神沉郁,嗜睡,体温升高41-42℃,采食量下降或无食欲、呼吸困难、流鼻涕、咳嗽、眼分泌物增多;皮肤发红、耳尖发紫,尤以耳颈部、腹部、会阴部明显而严重;出现结膜炎症状,大便多干燥;母猪发生流产,死胎等,但比例不高。用青、链霉素、氨基比林、磺胺、氯霉素、泰妙菌素等治疗基本无效,最后躺卧不起,四肢抽搐。

1.2临床特点:①母猪:发热、厌食,沉郁昏睡,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咳嗽。妊娠晚期流产、死胎、弱仔或早产,产后无乳。②育猪:体温升高41℃-42℃,食欲废绝、皮肤发红、双眼肿胀、结膜炎,有眼屎或脓性分泌物,并出现呼吸困难,耳尖发紫、沉郁昏睡等症状。③猪蓝耳病常继发猪瘟、猪链球菌、附红细胞体等病,如果治疗不及时,猪只死亡率较高。④使用抗菌素和磺胺类等药物治疗基本无效,或抗菌素配合解热药后体温仅有短暂下降,第二次用药则无效;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

2.防治措施

2.1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种猪群,不轻易引种。首先要搞清所引猪场的疫情,禁止从有疫情的地区和猪场引种。引入后必须建立适当的隔离区,做好监测工作,一般需隔离检疫4~5周,健康猪方可混群饲养。规模化猪场要彻底实现全进全出,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阶段的全进全出。加强环境消毒,实行带体消毒,保持饲养用具的清洁减少饲养密度,通风、降温,改进猪舍环境。调整日粮,对病猪饲喂高能量饲料、青绿饲料,提高维生素含量5%~10%,矿物质5%~10%(F。、Ca、、Se、Mn),注意氨基酸平衡。

2.2防止猪群流动。发病期间停止猪只出售,停止从外地购猪,隔离治疗病猪,场内健康猪群应努力做到停止或少移运,减少疫病传播机会。

2.3开展紧急免疫工作。蓝耳病疫情常同时伴有猪瘟发生,有蓝耳疫存在的地方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明显下降。因此,在开展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工作的同时,要加强猪瘟的免疫工作。接种疫苗时要保证质量,可适当增加剂量,注意接种消毒,防止免疫失败或人为传播疫源。另外,根据各场实际,积极做好口蹄疫、猪气喘病、猪伪狂犬病等的免疫工作。同时,做好免疫效果的血清抗体监测(可采集已免疫个体血清送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

2.4阶段性投药控制继发细菌感染:由于PRRS感染后容易继发其它细菌性疾病,所以对猪群阶段性投药是必需的。当疫病发生时应及早采取措施投药对病猪进行治疗,以减少细菌二次感染引起死亡。根据临床用药效果观察,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氟苯尼考类制剂、强力霉素(盐酸多西环素)、热毒清散、多维电解质和黄芪多糖等药物预防有一定的效果。

2.5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尸体。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规定,养猪场(户)要及时采取深埋、焚烧等无害化方法处理死胎、死猪,严格控制病猪的流动,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3.治疗

当前对该病尚无特效药物进行治疗,但通过及时对症治疗、改善机体内环境及施药控制其它传染病的继发等,可以使该病得到控制和治愈轻症病例。其治疗原则是解热镇痛、抗菌消炎、补液和增强机体免疫力,可用氨基比林或氨乃静、头孢类药、黄芪多糖类药、口服补液盐和多维电解质等药物。笔者根据此原则和方法对一些散养户和养殖场病猪进行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

诊疗病例举证:

例一:2008年6月5日,本人在广南县八宝镇天歪村到某养猪户出诊。畜主诉:2008年6月2日从广西那坡商户购买仔猪20头,至6月3日有10头发病,高温不食,畜主曾用强力霉素、林可霉素、阿莫西林等药治疗,均无效,至5日已死亡4头。

临床检查:病猪体温高达41oc多,流泪流涕,咳嗽,末稍皮肤发紫,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呆立或呈犬坐,张口伸舌。

剖检5日死亡的3头猪:可见可视粘膜苍白,全身苍白,口鼻流出淡红色或红色泡沫,肺出血、淤血,心叶、尖叶呈暗红色,质地坚硬;纤维素性胸膜炎明显,胸腔有血色液体;心肌出血、坏死;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样;脾脏有边缘有黑色的梗死灶;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和切面有出血点斑;扁桃体出血、坏死;肝脏点状出血,肠道出血性炎症。

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初步诊断为高致病性蓝耳病继发传染性胸膜肺炎。

治疗:立即全群猪使用热毒清散(丹参25g、生地25g、柴胡20g、麻黄25g、桔梗10g、金银花30g、连翘30g、大黄20g、甘草15g),按1剂/日.100公斤用量拌料和饮水,连用7天;同时对出现症状的病猪按每头肌注欧氟星注射液(头孢呋噻钠)5g×1支+银黄多糖注射液10ml×1支,炎热双效注射液(复方穿心连)10ml×1支。

治疗效果:在诊治6月5日的6头病猪的过程中,又有5头猪相继发病,共治疗11头。在投药施治的第5天,多数病猪食欲基本恢复,精神好转,呼吸缓和,体温正常。死亡3头,治愈率72.3%。

例二:2008年8月19日至21日,八宝镇里安村龙宝养猪场相继有56头猪发病,其中,1-2月龄仔猪51头,母猪5头。病猪精神不振,皮肤发红,耳发紫,高热不退,体温达40℃-41℃,呼吸极度困难,腹式呼吸,咳嗽,流涕流泪,严重者腹泻。有3头妊娠母猪出现流产。该场技术员先后用安乃近、替米考星、强力霉素等,但病猪仍反复高热,病情未得到控制,本人临床诊治前已死亡8头仔猪。

剖检:经剖检5头死亡仔猪,其病理变化同例一基本相似。

实验室检测:采集死亡仔猪病料送云南省动物研究所检测,进行PRRSV(蓝耳病病毒)-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及细菌镜检。经检测结果反馈,确认为蓝耳病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疾病混合感染。

治疗方案:

①全群猪在饲料加喂热毒清散和氟苯尼考粉(100g/10kg),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电解多维,葡萄糖粉,连用7天。

②肌注头孢他定针10ml×1支+蓝芪毒素针10ml×1支+清开灵针10ml×1支+方通热迪针10ml+Vc针10ml,混合肌注,2次/天。肌注中华神力(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10ml×1支,2次/天。对体弱心律衰竭病猪用10%安纳加注射液10ml×1支。

治疗效果:共投药施治48头。第4天,多数病猪食欲基本恢复,精神好转,呼吸缓和,体温正常。期间死亡10头,治愈率79.2%。

4.小结

4.1由于PRRS使猪体免疫系统损害,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链球菌病、猪瘟等形成混合感染,并影响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其危害性越来越严重,所以只有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才能有效控制该病。笔者在对2007年广南县规模爆发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的调查和分析中发现,凡做好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猪气喘病等免疫程序的养殖场,疫情期间同时做好其它综合防制措施的,多未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偶有发生的,猪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其它的养殖场和小型养殖户及散养户要低得多。因此,做好免疫程序是防治PRRS最关键和最有效环节。

4.2对PRRS虽无特效药,但当发生PRRS疫情时,但只要加强饲养管理,树立保健和预防观念,采取合理的免疫程序,建立完善的治疗预防方

案,同时对患病猪制定科学的用药措施,正确配伍、协同用药、辩证施治,早诊断,早治疗,综合治疗,此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同时加大法规宣传和防治疫情知识培训力度,消除人们的恐慌心理,增强了对猪病防治意识。

4.3总结这几年的诊治工作来看,育肥猪和保育猪发病率较高且严重,因此要有意识地提早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进行预防,对于发病猪、早隔离出来,早期诊断,积极对症治疗和加强日常消毒和护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4.4当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时多混合或继发感染其它传染病,以混合感染猪瘟时死亡率最高,几无治疗价值。因此,要做好诊断工作,若发生混合感染猪瘟时,及时淘汰病猪,放弃治疗,避免更大损失。

参考文献

[1]猪夏季无名高热的发生与防制.陈健雄.

[2]《养猪》2006(3)31~32.

[3]《兽医学》高作信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