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 1

80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陈勤朴谢灵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目的:研究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7月-2015年7月以来我院发生的80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对事件发生的关联性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以及评价,了解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以及涉及的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结果:此次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药品种类77种,其中抗菌药物最多有21例,占比26.25%;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口服两种给药途径药品不良反应出现的出现率较高,分别为49例、61.25%和17例、21.25%;患者中,以10岁以下、40~50岁之间的患者最多,分别为45.00%、13.75%;累及的系统、器官中,以皮肤及其附件、全身性反应、消化系统尤为常见,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合理的用药是降低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的关键手段。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临床资料表明,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检测不仅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可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避免医患纠纷[1]。鉴于此,我院特对近几年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先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分析自2013年7月-2015年7月以来我院发生的80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所有不良事件的资料均较完整,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疾病以及涉及的药品、给药途径以及受累的系统、器官以及临床表现。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在8个月~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27±2.88)岁。

1.2研究方法挑选我院药房5名经验丰富的药师对所有药品不良事件进行深刻分析,并将结果统一记录,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患者年龄分布以及不良反应所累及的系统。气管及其反应等四个方面进行统计,数据完整客观。

1.3观察指标1.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所涉及的药品种类统计表;2.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所涉及的给药途径统计表;3.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所涉及的患者年龄分布统计表;4.药品不良反应所累及的系统、器官以及临床表现记录表。

1.4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的比较采用确切概率法进行,以P<0.05记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药品不良反应所涉及的药品种类统计表

引发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药品种类较多,合计有77种,其中抗菌药物最多有21例,占比26.25%,各种药品种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3讨论

本文就药品种类来讲,引发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药品种类较多,合计有77种,抗菌药物最多,有21例,占比26.25%。经分析,原因在于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率最高,且使用时间长,往往与其他药物合用,再加上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很容易导致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无论是主治医生还是药剂师都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仔细询问患者的相关信息,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无指症用药。就患者来讲,10岁以下、40~50岁之间的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最多,分别为45.00%、13.75%,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医务人员应多注意对特殊人群的监测,尤其是小孩和中老年人,这批患者身体机能要么系统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全,要么系统器官功能退化,对药物的分解能力不够,耐受力较低,应成为药品不良反应的重点监测对象。

就药品不良反应所累及的系统、器官以及临床表现来讲,尤以皮肤及其附件、全身性反应、消化系统尤为常见,虽然不至于对患者造成生命威胁,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需要予以重视。当患者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处理,加强患者的用药监护,为患者解答疑问,使患者可以更好的接受治疗[2]。

参考文献:

[1]潘凌枫.55例儿科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海峡药学,2016,28(6):275-276.

[2]文继平.104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4):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