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呼吸机排出气体微生物污染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排出气体微生物污染的分析

刘东玲

(金堂县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400)

【摘要】目的:通过实验分析重症监护室呼吸机排出气体微生物污染的具体情况。方法:选择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综合性重症监护室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50例伴有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对照试验,分析使用细菌过滤器前后,呼吸机出气端细菌感染的情况。结果:使用细菌过滤器后,呼吸机的出气端的细菌感染情况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监护室患者在使用呼吸机时,配合使用细菌过滤器,可以有效降低细菌感染的发生几率,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呼吸机;出气口;细菌感染;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6-0203-01

治疗重症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通过呼吸机对患者进行辅助通气,在呼吸机的长期使用过程中,从中排除的气体内会包含多种细菌以及病毒,从而造成了医院环境的污染,甚至在医院内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本文旨在探讨呼吸机排除气体对环境的污染情况、医疗费用支出状况、医院内交叉感染情况以及病死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综合性重症监护室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50例伴有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58.29±5.75)岁。给予所有患者封闭式痰管进行治疗。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排除标准:(1)机械通气已经超过14d的患者;(2)机械通气未超过14d,但已经自动出院或已经死亡的患者。

1.2研究方法

对细菌污染情况进行2次检查。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的气管插管或者是气管切开的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情况进行调查,分别在患者使用呼吸机24h后,72h后,1周后对呼吸机的出气端是否存在细菌感染情况进行检测。

所有的呼吸机在连续使用1周后,更换呼吸机的管道、湿化器以及接水杯,然后在呼吸机的出气端安装细菌过滤器,再次对呼吸机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仍然在使用呼吸机24h后,72h后,1周后对呼吸机的出气端是否存在细菌感染情况进行检测。

使用封闭式吸痰管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进行下呼吸道标本采集,然后和采集的呼吸机出气端的细菌标本共同进行细菌培养,对阳性标本进行细菌菌种的检测,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2.结果

2.1使用细菌过滤器前

24h后,有44例患者的下呼吸道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0例患者呼吸机出气端标本培养结果为阳性。72h后,44例患者的下呼吸道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36例患者的呼吸机出气端标本本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1周后,所有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阳性。

2.2使用细菌过滤器后

24h后,有44例患者的下呼吸道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0例患者呼吸机出气端标本培养结果为阳性。72h后,44例患者的下呼吸道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8例患者的呼吸机出气端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1周后,44例患者的下呼吸道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11例患者的呼吸机出气端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

2.3菌种情况

下呼吸道标本与呼吸机出气端标本的种群情况基本一致。肺炎克雷伯菌10例,占比为22.2%;铜绿假单胞菌有16例,占比为36.0%;鲍曼不动杆菌13例,占比为30.1%;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有5例,占比为11.7%。

3.讨论

呼吸机在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因不严格的消毒标准所造成的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呼吸机内部的通气管道等结构均相对繁杂,因此造成其内部管道中所藏匿的细菌无法被彻底消灭,呼吸机可以对吸入的气体产生一定的湿化作用,且人体呼吸道中的分泌物也会附着在呼吸管道上,从而为细菌的滋长创造了相对适宜的环境。通过相关报道可以看出,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时间越长,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也就越高[1]。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在ICU病房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排出气体中存在着大量的致病细菌,呼吸机的排气端有很高的几率出现细菌污染,而且通过菌种分析证实,造成呼吸机排气端细菌污染的菌种与患者下呼吸道标本中的菌种基本一致。

呼吸机是循环使用的医疗设备,不仅接触患者,还要接触医务人员,所以,呼吸机出气端的细菌感染有很大的可能诱发院内交叉感染[2]。如何将由于呼吸机排除气体而导致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尽最大可能地降到最低,从而解决呼吸道传播的源头问题,保护好医院的内部环境,避免医院内其他患者以及医护人员发生感染,是目前临床上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现阶段对呼吸机排气进行净化的主要方式有高温杀灭法以及消毒剂杀灭法等方式,而过滤器滤杀技术不仅简化了与呼吸机相配套的滤杀装置,而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可靠性较高、无需用电、无需维护,弃用型使用等优点[3]。

综上所述,在日常工作中,应当注意对ICU病房进行定期的空气消毒,在呼吸机使用后,管道中的冷凝水要及时丢弃,并对管道进行清洗消毒,预防操作中令凝水倒流的情况出现。医务人员在操作呼吸机前后都要进行洗手消毒,预防交叉感染出现。注意对呼吸机各个部件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特别是连接管、街头、螺纹管、湿化器、雾化器等用于患者和呼吸机连接的部件,要进行严格的彻底消毒,最长不超过72h进行一次消毒。另外,配合使用细菌过滤器,可以有效降低细菌感染的发生几率,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付黎明.急诊重症监护室病原微生物感染特点与细菌耐药性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34(11):1028-1032.

[2]孙美娟,高霞,陈咏菊.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黑龙江医学,2011,35(11):871-873.

[3]李秋平.急诊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4):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