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砂砾岩体成像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1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砂砾岩体成像中的应用

王蓬

王蓬

(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257000)

摘要:随着各大油气田勘探开发程度的逐步深入,勘探目标的隐蔽性愈来愈强,难度日益加大。DYBD地区沙三、沙四段发育广泛的砂砾岩扇体油气藏,由于砂砾岩体构造及速度的复杂性,目前的叠前时间偏移成果资料难以满足该区进一步勘探开发的需求,砂砾岩体的成像精度亟待提高。本文以位于DYBD地区的Y18井区为工区,通过采用叠前深度成像技术解决了该区的砂砾岩体成像问题。

关键词:砂砾岩体;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精度;

DYBD砂砾岩体油藏经过近几十年勘探已发现探明加控制储量近1亿吨,该区砂砾岩体丰富,成藏条件有利,特别是近几年,发现了一些新的含油层系和油藏类型,具有较大的勘探空间。目前该区地震成像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难点:①古冲沟两翼地层倾角大,坡度陡,基岩面反射特征不够清晰;②由于砂砾岩体与围岩速度横向变化较大,导致目前的时间域剖面砂砾岩归位不够准确,给目标评价带来了一定困难。通过应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进行针对性的处理,较大幅度的改善了基岩面及砂砾岩体的成像效果。

1基本原理

目前常用的偏移方法主要包括克希霍夫积分法和波动方程两种方法,本次偏移采用的是克希霍夫积分法。图1是克希霍夫积分法成像原理图。具体实现,首先把地下地质体划分为一个个的面元网格,然后计算从地面每一个炮点位置到地下不同面元网格的旅行时,形成走时表。利用经过选择的叠前数据集和射线追踪技术计算出走时表,得到地下成像点到地面炮点和接收点的走时ts(x,y,z)和tr(x,y,z)以及相应的几何扩散因子A(x,y,z),最后在孔径范围内对地震数据沿由ts(x,y,z)和tr(x,y,z)确定的时距曲面进行加权叠加,放在输出点位置上,实现叠前偏移成像。

图1叠前深度偏移原理图

在确定了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基础上,要得到一个好的成果剖面,精确的速度-深度模型的建立在成像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决定叠前深度偏移的质量。目前关于深度建模的方法较多,本次采用了基于共成像点道集拉平准则的剩余曲率分析技术完成深度模型的建立,该技术的基本思想如下:偏移后的叠前数据按共成像点道集(CIGs)的形式排列;当用正确的速度进行叠前偏移后,共成像点道集中的成像深度在所有道上都相同;当偏移速度不正确时,共成像点道集中的成像深度在各道上是不同的,即存在剩余曲率(偏移速度小于真实速度时旅行时轨迹为椭圆;偏移速度大于真实速度时旅行时轨迹为抛物线);这种方法将速度分析与偏移成像密切联系起来,而且偏移后道集中绕射波得到收敛,资料信噪比更高,消除了地层倾角的影响,更有利于速度的分析。该建模技术利用的是偏移后的聚焦能量信息,既可以和Kirchohoff偏移相结合,也可以和波动方程偏移相结合,形成统一的偏移流程,目前在深度建模方面应用比较广泛。

2实际应用分析

DYBD地区陡坡带砂砾岩体最突出的地质特征是目的层深、断层多、构造陡、砂砾岩体发育。采用基于剩余曲率的层析反演建模技术完成了全区速度-深度模型的建立工作,获得了本区精确的速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克希霍夫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工作,通过与叠前时间偏移成果资料进行对比,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深度偏移剖面边界断层得到了更好的聚焦,更有利于识别古冲沟的基底成像,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砂砾岩体的空间展布及内部沉积期次,砂砾岩体识别能力也得到明显的提高(图2)。

图2成果剖面对比(左:叠前时间偏移,右:叠前深度偏移)

3结语

基于最大剩余曲率的层析反演建模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的建模方法,该建模方式对本区砂砾岩体的成像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而从建模技术本身来讲,层析反演的建模技术相对于以往的构造建模技术对于处理人员的地质素质要求较低,更容易使处理人员掌握,有利于叠前深度成像技术的进一步展开。

参考文献

[1]井西利,杨长春,李幼铭.建立速度模型的层析成像方法研究.石油物探,2002,41(1):72~75

[2]张铁强,王正和.叠前深度偏移在复杂构造模型成像中的应用.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7,29(4):281~285

[3]张猛,孟祥斌,匡斌,徐兆涛,杨淑卿.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BS6地区的应用.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9,32(1):48~54

[4]张敏,李振春.偏移速度分析与建模方法综述.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30(6):42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