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非诵不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书非诵不透

戴水秀

提到学校,必然想到琅琅读书声,因而学习也称之为“读书”。朗读背诵,是古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初入私塾初涉文海的学生,先生并不授以深奥的道理,只是和学生一起有节奏地诵读那《三字经》《千字文》等,摇头晃脑,反复诵读,直至烂熟于心,而这造就了许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才,如博闻强识的王勃,一目十行的梁元帝,过目成诵的李白等等。近现代许多名人大家也都有自己熟读成诵的故事,如把《古文观止》背得滚瓜烂熟的巴金,能熟练背诵《红楼梦》的茅盾等。他们的事例都说明了一个铁样的事实:背诵的数量与质量是语文功底的扎实的关键所在。

但如何才是有数量又有质量的背诵呢?背诵经典书籍的数量自然是越多越佳。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熟读成诵,自然成诵。背诵首先要多读熟读。学习一篇美文,至少要读四遍。一读,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熟悉文句,掌握文意。二读,学生理请思路,体会构思,感受文本的魅力。三读,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掌握文本的思想内涵与作者的人生态度。四读,学生拓展思维,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社会知识想结合,评析文章。之后,还要反复诵读,欣赏文章的文字韵律构思等等,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拥有自己的见解。这时,相信,同学们对这篇文章可以倒背如流了,因为它已不是作者的文章,而是同学自己的“作品”了。文篇也自然扎根与学生心里了。这便是透彻地读,熟读成诵,自然成诵。而不是“挤牙膏”的背诵,不是应付老师的背诵,不是背完就忘的背诵。朱熹就特别重视“自然成诵”“熟读成诵”,他强调“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无庸置疑,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文篇,透彻地理解一定数量的经典文篇,能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将使我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