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成功32例临床分析

/ 2

心肺复苏成功32例临床分析

陈巾陈健彭军黄达军何国欢潘奇峰

陈巾陈健彭军黄达军何国欢潘奇峰(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心血管内科广西梧州543001)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412-02

心搏骤停(CA)是心脏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CA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s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4min后将发生不可挽回的脑死亡。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是挽救CA患者生命惟一途径。也是临床急救医学最困难、最代表水平、最具有挑战意义的问题之一。如何提高CPR的成功率,一直为临床急救医务人员所关注。现在将我院从2003年到2009年成功抢救的32例CA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CA的判断依据[1]:意识丧失,抽搐;大动脉无搏动和心音消失;呼吸停止;瞳孔增大,对光反射消失;心电图显示心室颤动,心室停搏或心电机械分离等。

复苏成功的标准:确诊为CA后经CPR恢复窦性心律,可触及大动脉搏动及测到血压并持续2小时以上者,判断为心脏复查成功,出现规则自主呼吸并持续2小时以上者,判断为肺复苏成功。凡心脏及肺均复苏成功者判断为CPR成功。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我院2003年到2009年发生CA成功抢救的病例32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16到85岁;住院患者29例,急诊3例。CA的原因分别是冠心病14例、心肌病5例、低钾血症5例、完全性传导阻滞3例、肺源性心脏病2例、先天性长Q-T综合症1例、药物中毒1例、心肌炎1例。其中5min内实施抢救的患者25例,5min~10min实施抢救的5例,10min~15min实施抢救的2例。所有患者均在第一时间同时行气管插管,机械或球囊通气,建立静脉通路。同时持续胸外按压,频率约100次/分,根据情况给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可拉明、氯化钾等药。对出现室颤给予电除颤治疗。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出现自主呼吸,呼吸机控制呼吸模式改为同步间歇指令加压力支持通气模式,在达到脱机标准后脱机。心跳恢复后,继续给予生命支持治疗,给予甘油果糖、甘露醇脱水治疗减轻脑水肿。短时间(3s~5s)内升高血压、增加脑灌注,保护脑功能,高压氧等综合治疗。力争短期内达到脑复苏,同时保护肾及心肌。结果:同时针对病因治疗后,患者有28例好转出院。有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损害,有1例死于其他疾病。

2讨论

现对32例心肺复苏成功分析其原因:

2.1抢救及时心脏骤停至开始CPR时间是猝死患者预后以及复苏成功的关键时间。实践证明4min内进行复苏者可能有一半患者被救活;4~6min开始复苏者10%可以救活;超过6min者存活率仅为4%;10min以上开始复苏者,存活的可能性更少[2]。复苏的成功取决于开始抢救的时间。此组患者大都是住医院患者,及时进行了现场急救,抓住了复苏抢救的关键时间,使得复苏得以成功。

2.2正确有效地进行CPR在不能马上电击除颤时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持续不间断地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多人轮流交换;按CPR指南标准,以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为按压部位,按压:通气比为30:2,按压频率为100次/分,按压深度为4~5cm,每人每次按压时间不超过2min,每次吹气观察胸廓起伏情况。每个循环周期按压30次,通气2次,连续5个周期后观察呼吸心跳情况。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能保证心脑血氧供及,给予猝死患者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支持,因为大部分为住院患者,在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及早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明显提高了复苏成功率。

2.3电击除颤是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心室颤动在1min内进行电击除颤97%~100%可获成功[2]。迄今为止治疗心室颤动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电击除颤,除颤越早成功率越大。电极位置对除颤极为重要,电极的安放应能使电流最大限度通过心肌。除颤前电极放于右侧锁骨下方,而侧电极放于左胸乳头左侧。2000年国际ECC和CPR指南介绍,对于心跳骤停的患者5min内快速除颤是最需而优先达到的目标,所以在心跳骤停的急救中,为争取时间尽早复苏取得一次成功,多采取盲目电击,其电击时的能量要求300J~360J。在心电图上提高室颤波<5mm时,及时应用肾上腺素,出现粗颤波时除颤效果最佳。

2.4早期开放静脉通道在抢救过程中建立静脉双通道,一组用于推注抢救药品,一组用于静滴催醒药品。早期开放静脉通道是维持有效循环、保证复苏成功的必要措施之一。

2.5建立监测系统迅速建立心电、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监测,以利观察病情及复苏情况。

2.6合理应用复苏药物

2.6.1肾上腺素为CPR首选药物,首次剂量为1mg静脉注射,若无效,3~5min可重复用药,并可增加剂量,如l、3、5mg,最高剂量可达0.1mg/kg。

2.6.2利多卡因在电击除颤的同时配合使用利多卡因可以提高转复率。也可以给予胺碘酮治疗。

2.6.3阿托品当心室颤动转为心搏停止或心电机械分离时可应用此药。立即静注阿托品lmg,5min后可重复使用。

2.6.4纳络酮纳络酮为特异性吗啡受体拮抗剂,可增加儿茶酚胺释放。升高动脉压、心输出量、心肌收缩力、增加脑血流量等。静脉注射纳络酮2mg后,持续静脉滴注。

2.7早期脑保护及复苏心脏骤停后立即引起大脑缺氧及脑细胞损害,导致脑水肿。给予速尿、激素等药物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是避免脑死亡、促进脑复苏的重要手段。在行气管插管后,给予高浓度的氧吸扩接呼吸机,缓解脑组织缺氧。注意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的稳定,使平均动脉压保持在60mmHg以上,以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可尽早给予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白蛋白以降低颅内压,尽早实施头部降温,可有效降低脑组织的代谢和脑的氧消耗量,有助于减少后期的缺血再损伤和神经损害,对促进复苏有效。保证机体的能量,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8进行CPR时医护配合在复苏中医护人员默契的技术配合、口头医嘱的正确执行以及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是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急救医护人员在平时应不断强化CPR技术的综合训练,熟练掌握其基本操作技能、徒手CPR、气管插管术以及心电图机等抢救设备的使用,在实际抢救工作中才能具有良好的应急心理素质,做到思路清晰,反应敏捷,沉着冷静,大胆果断,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因病例多在我院心内科进行抢救,医护人员熟练的CPR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保证了复苏的成功。

2.9加强社会急救意识大约70%猝死患者死于医院外,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仅靠加强医院内的急诊急救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加强整个社会急救意识,普及群众自救和急救意识,在广大人群中普及CPR技术非常重要,提高院前及现场急救水平,使更多的危重患者获得可能接受进一步治疗的时间和机会。病例中有3例来自急诊。3例患者均因及早就诊获得抢救成功。

2.10病因救治病例中有5例为低钾血症患者,因及时判断病情,在抢救过程中给予补钾治疗,使恶性心律失常得以终止,提高抢救成功机会。有1例为药物中毒,针对药物中毒更针对性用药,也提高了抢救成功机会。

总之,在出现CA患者抢救过程中,立即实施CPR的9步骤:(1)A(airway):气道通畅;(2)B(breathing):人工呼吸;(3)C(circulation):人工循环;(4)D(drug):药物治疗;(5)E(ECG):心电监护;(6)F(fibrillation):电除颤;(7)G(gauge):病情评估;(8)H(hypothermia):低温脑保护;(9)I(intensive)重症监护,是CA救治成功的关键。完善的抢救措施,及早实施有效CPR,可使更多的危重患者获得再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9—236.

[2]王一镗.急诊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