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四圣祠历史街区建筑风貌保护初探刘砚

/ 2

成都四圣祠历史街区建筑风貌保护初探刘砚

刘砚李钰张佳鑫

1关于城市的历史街区及建筑保护

历史街区及建筑的再利用,是将闲置或废弃的建筑遗产,在保护其建筑特色、街巷格局、城市风貌的基础上置换为新的功能生命,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使我们捕捉其历史价值,并转化成将来的新活力。所以,功能置换是历史街区及建筑再利用的核心。

历史街区及建筑保护首先要尊重建筑遗产的真实性,同时要注重建筑遗产的可持续性。重视价值评估,在完全和正确认识历史建筑价值的基础上再进行改造和利用;尊重建筑的真实性,平衡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避免抹杀重要历史价值和制造假古董;注重历史建筑的可持续性,多采用重复使用与循环使用的方法,考虑降低能耗、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环境破坏。

2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

成都是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2011年起全面启动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近年来虽然保护工作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空白。笔者对目前成都市主要的历史文化片区改造、风貌片区改造、工业遗产改造项目进行了实地踏勘及现状分析(如图1):

(1)历史文化片区的改造模式:保留历史建筑的外观,而将其使用功能置换为商业(如文殊坊片区);

(2)风貌片区的改造模式:以单一仿古的风貌改造手法为主(如浣花溪风景区);

(3)工业遗产的改造模式:保留工业时代记忆,同时在旧厂房内置入新的功能(如东郊记忆)。

3四圣祠片区历史及现状分析

3.1四圣祠片区历史沿革

清代时,四圣祠曾是急死孔子弟子曾参、颜回、子路、子游四人的祠堂。四圣祠街因坐落此街的四圣祠而得名,虽四圣祠早已不存,但街名仍保留至今。1892年,加拿大基督教传教士赫斐秋等在四圣祠北街设立布道所并于次年成立基督教礼拜堂。后四圣祠礼拜堂多次被毁。1907年,在此修建了四川红十字福音医院,后成为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实习基地,更名为仁济医院。1933年,福音堂更名为四圣祠礼拜堂,现名为成都市基督教恩光堂。

在成都市规划局2017年发布的《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公告》中,四圣祠街区同大慈寺、春熙路等构成“大慈寺—四圣祠—春熙路风貌片区”,为成都14个特色风貌片区之一,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但居民整体人居环境与城市整体形象不符,片区亟待更新和发展。本文将从现状调研为基础,讨论分析街区现存问题和相应的发展对策。

3.2现存历史建筑类型

(1)德国专家楼:民国时由德国医学专家居住。建筑将川西地区的木构框架、竹笆墙与西方砖混结构结合,是建筑转型时期大胆尝试砖混结构的代表。体现了民国时期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目前建筑存在许多私建乱建,遮盖了建筑一层部分的原本形态。建筑整体结构完好。

(2)总务科办公楼:建于民国,原市二医院办公楼,现由四户人居住使用。采用传统坡屋顶与砖石承重结构结合的做法,拱形玻璃门窗、老虎窗颇具西式装饰风格。该建筑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现今主体结构完好,部分木料朽坏、部分墙面脱落。一层所有房间封闭,无人使用。二层及阁楼部分居住使用。

(3)神学院建筑:建于清末,曾作为礼拜堂的办公楼使用,文革时期为市二医院办公楼,现为神学院办公楼。反映了西方基督教会进驻成都的一段历史进程。该建筑采用了传统坡屋顶木构架体系与砖石承重体系结合的做法,呈现出近现代建筑独特的时代风格。现作为神学院办公楼使用。承重结构完好,部分木料朽坏、部分墙面出现脱落。

(4)外廊式住宅:由清末传教的加拿大传教士建设,作为外国教徒或医生的住宅。中西结合,采用中国传统坡屋顶、砖石承重。外廊样式、砖拱、老虎窗都是西式风格。外廊式布局则体现了对于当地微气候的调节。该建筑能够反映当时的建筑科学技术水平。现承重结构出现问题,有安全隐患。现无法正常使用。

(5)青砖骑楼:建于清末,是4号历史建筑的附属构筑物。骑楼上方有使用房间。现结构完好、保存完整。如今骑楼下方作为人流通过使用,骑楼上方的房间已闲置、无人使用。

(6)穿斗式建筑:一层砖木混合结构,建于20世纪,颇具川西民居风格。现作为市二医院的医用物品分拣操作点使用。现今建筑结构完好,作为存储空间使用。

(7)私搭乱建部分:依附原有建筑而临时改造搭建棚。四圣祠片区由于长期的产权、拆迁赔偿款项和历史遗产保护等问题的交错,街区改建及保护工作长期闲置下来,为满足基本生活的空间需求,整个片区私搭乱建现象严重,生活环境恶劣。

4四圣祠片区现状存在的问题

4.1历史建筑待修复

四圣祠片区内历史建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导致多数已无法正常使用。部分建筑其承重结构坍塌,设施老旧,结构失稳,无法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空间较为局限,导致住户们不得不依附原有历史建筑而在其周边私拉乱建,以满足日常起居要求。

4.2人居环境待改善

(1)片区场地内规划混乱,居民居住环境差,建筑密度大。

(2)部分建筑由于修建年代久远,水电管网过于简陋,用电线路存在老化、随意搭接的不安全现象。

(3)片区内生活垃圾随处扔弃、废水排泄不合理。

(4)片区内公共区域过于狭窄,缺乏居民社交场所。

5保护与发展对策

5.1四圣祠街区保护原则

四圣祠街区位于成都市内,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按照传统的商业模式进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而更应注重其文脉的传承。要使其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注重保护原有建筑的原真性,依托市二医院及教会的优势资源条件,发展更新可定位为安静宜人的历史感知片区,使得基地能够适应城市发展,达成历史地块文脉长久留存的愿景。

5.2建筑类型分类转变

四圣祠街区应以“整体风格求同,个体文化存异”的策略对其进行功能的转变。其中,对历史价值较高的建筑,可采取保留立面、加固结构、功能置换的保护策略。对外廊式住宅、青砖骑楼、穿斗式住宅等现存民居,可采用部分结构保留、局部现代化更新的手段。四圣祠街区新的功能定位可置换为多代社区活动中心、茶室、民宿、老年公寓、原住居民住宅区及部分后勤管理区,完善卫生等基础设施。

5.3建筑特征及空间尺度保留

四圣祠街区的建筑特征及空间尺度是其特色,如德国专家楼檐口设计、神学院建筑立面、穿斗式民居等,应在保护更新中予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街巷铺装材质替换、立面及檐口面少量修补。对私拉乱建的临时房间采取大量拆除,部分设计结构支撑处予以保留并加以改建。

5.4防火措施完善

古建保护中应着重注意消防问题,特别是四圣祠街区这样建筑密度较大、建筑结构多木构架体系的街区,更应注意防火间距和防火分区设计。同时,根据建筑类型的不同设置相应的防火喷淋设施及防火沙箱设施。根据建筑原构件不同划定不同耐火极限;根据使用人员及疏散距离设置不同程度的火灾预警设施。

5.5居民生活方式更新

通过街区建筑更新,达到对片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更新。在街区内设置多代社区活动中心、茶室、民宿、老年公寓等新的业态,使原住居民自主入住加盟,结合利用周边市二医院、教堂等现有资源,整合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丰富街区整体娱乐休闲方式,在改善原住居民人居环境、提高原住居民幸福感的同时吸引周边商圈的游人,从而带动街区经济发展。

6结束语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脉络的一部分,其所携带的历史文脉是城市文化与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传承下去是街区改造的责任。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可持续更新模式,只有通过可持续的更新方式,历史街区才能够在当下及未来健康地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成都市规划局发布《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公告》[J/OL].成都商报,2017-04-29.

[2]邢程.浅谈历史文化街区改造[J].学园,2017,(9):142-142.

[3]常乐.成都龙王庙正街历史街区现状与发展对策初探[J].山西建筑,2016,42(15):28-29.

基金项目:本课题由“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编号:20171061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