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唑酮联合并舍曲林与舍曲林单独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曲唑酮联合并舍曲林与舍曲林单独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比较

车春颖卢金燕

车春颖卢金燕(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大连116023)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3-0285-02

【摘要】目的探讨曲唑酮联合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方法随机将50例抑郁症患者分成二组,分别给予舍曲林与舍曲林合并曲唑酮治疗4周,以HAMD及HAMA两种量表观察疗效,以TESS量表观察副反应。结果两组间HAMD和HAMA于治疗第2、4周末的评分降低均显著大于治疗前(P<0.01),其中实验组的降分率显著大于对照组。结论曲唑酮合并舍曲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舍曲林,且耐受性好。

【关键词】曲唑酮舍曲林抑郁症

曲唑酮为苯哌嗪类药,既是有效的抗抑郁药,也是良好的抗焦虑药[1]。近年来,国内有人研究曲唑酮与SSRI合用治疗焦虑、抑郁共病患者,以期增强临床疗效,作者对单独使用舍曲林及其合并用曲唑酮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①入组标准:年龄25-58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有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8分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14分。②排除标准:有严重躯体疾病及脑器质性疾病,妊娠,哺乳妇女,癫痫,酒精或药物依赖,药物过敏者。③入组情况:按入组顺序随机分二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共计50例,实验组25例,其中男10例,女16例,平均年龄36.7±10.2岁;病程2.5个月~6年,平均病程8.28±6.12个月。HAMD评分29.62±5.02分,HAMA评分22.68±5.89分;对照组25例,其中男8例,女17例,平均35.5±9.8岁,病程2个月~6.5年,平均病程7.86±6.55个月。HAMD评分28.56±4.26分,HAMA评分21.92±6.48分,两组病例在治疗前HAMA,HAMD评分和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将新入院抑郁症患者按序贯法随机分成两组,两组病例自第1周起至第4周末均服舍曲林50-100mg/d,试验组于第1周始至第4周末每日睡前加服曲唑酮50mg,半月内根据病情加至75mg/d,对照组单独服用舍曲林。

1.3疗效副反应评估临床疗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国内统一四级疗效标准,以TESS评定副反应,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周末、2周末、4周末进行测评。疗前疗后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一次。

1.4统计分析方法: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结果

2.1治疗前后HAMD、HAMA分值变化见附表:

附表:两组治疗前后HAMD和HAMA评分(x±s)

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从表中所见,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AMD及HAMA总分均明显减少,二组患者疗前疗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但实验组的降分率显著大于对照组。其次,实验组HAMD及HAMA在第1周末与疗前比较在0.01水平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对照组HAMD及HAMA在相同时间内与疗前比较在0.05水平上有显著意义。说明实验组抗抑郁,抗焦虑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且起效快。

2.2副反应比较:实验组副反应有困倦、嗜睡各6例:头昏、恶心各2例,便秘3例。对照组有失眠6例;头昏、多汗、恶心各5例;便秘2例。不同时间评定TESS的总分在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3讨论

舍曲林是一种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通过选择性地阻断突触前膜对5-HT的再摄取延长和加强5-HT受体的作用而达抗抑郁效果。而目前有关资料统计,抑郁症病程中与焦虑障碍时点共病率最高达56.8%,且抑郁症人群中55%的自杀是由于共病焦虑。舍曲林起效时间要2-4周,且在初始阶段常可加重共病患者的焦虑症状,这就要求治疗初期合并一定的抗焦虑药。本实验观察结果说明曲唑酮与舍曲林合用具有良好的抗焦虑作用,同时减轻了SSRI类引起的激活症状。曲唑酮归为5-HT2拮抗剂和再摄取抑制剂(SARI),其抗焦虑作用除了它对5-HT系统的作用以外,还与阻断H1受体以及阻滞α一肾上腺素受体尤其是突触前α2肾上腺素受体引起的明显的镇静作用有关。它明显的镇静安眠作用能保证病人良好的睡眠,消除睡前紧张情绪,本文结果显示,尤其是用药早期的症状改善有一定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耐受性,且副作用少,可代替苯二氮卓类,无成瘾性,对舍曲林抗抑郁疗效也产生一定地增效作用。适用于需长期用药患者。

参考文献

[1]徐俊冕.曲唑酮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29(2):65.

[2]邹韶红,张亚林.焦虑抑郁的治疗进展.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30(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