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演绎灵动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1

动态生成演绎灵动课堂

刘文艳

徐州经济开发区大黄山实验学校刘文艳

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正因为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成为一种艺术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努力构建充满浓郁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样,学生才能在灵动的课堂上让思维得以启迪、情操得以陶冶!

苏教版第七册《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文章生动、细致地描述了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及在“我”的爱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过程,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道理。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从“抚”字去感受作者这份细腻的爱,我一边播放着班尼那的一首节奏舒缓的音乐,一边并深情叙说:“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象一下,此时珍珠鸟就落在你的桌上,伸出你的小手抚一抚她。”学生脸上带着暖暖的笑意轻轻地抚摸着,“小珍珠鸟感受到了你对她的爱,抚着抚着,她啄了你一下……”“呀,好疼!”一个意外的声音打破了这份美好,循声望去,一个调皮的男孩子正边甩着手指边吹呢!怎么办?温柔地强制吗?不行,台下很多双眼睛在看着呢!我灵机一动,去采访他:“疼吗?”他知道自己在“恶作剧”,不好意思地说:“其实一点儿也不疼。”“那你再用心抚一抚,是不是真的不疼!”这个男孩子闭着眼睛又投入地“抚一抚”,我因势利导:“为什么不疼呢?”“因为我是轻轻地抚的,小珍珠鸟感觉到我的爱,所以她啄我的时候,一定也是轻轻的,是友好的。”“手指有什么感觉?”“手指痒痒的。”哦,我笑了:“是啊,你抚摸她,她好像也在吻你呢!”同学们都笑了,一切还是那么美好……

一直以来,我和其他老师一样,都把“认真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但当我拿着精心设计的教案,费尽心力的上完课,却发现总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或有时在看到学生能按照我的预设默契配合而深感欣慰时,却发现课堂又如同一潭平静的湖水缺乏活力。我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

这次“意外”的邂逅,让我领略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无独有偶,在教学《冰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冰花的千姿百态,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动手画冰花的样子。学生兴致盎然,不一会儿,“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这两种形态的冰花就出现在黑板上了,可“像丰满的牡丹”的冰花出现了意外。当画完的同学转身回到位子上时,全班同学不由地惊呼:“哇,这么小!”黑板上的“牡丹”竟只有花生米那么大,这是因为不理解“丰满”所致。看到画画的同学脸张得通红,我打了个圆场:“这个同学画的‘牡丹’只是花骨朵,还没有开放呢!谁能让它快点长大变得丰满呢?”“我!”“我!”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很快,一朵朵丰满的“牡丹”在黑板上盛开!看在眼里,我喜在心里:精彩往往在‘意外’中绽放。一个“哇”字不正说明学生不但认真观察了,而且积极思考并发现了问题所在,这不正是可遇不可求的生成性资源吗?

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出现“意外生成”时,要求教师能灵活地把握课堂的进程,顺势而导,抓住契机,敏锐地观察和捕捉教学中不断闪现的生成性资源,让“生成”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形成的“意外”精彩,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我们究竟如何才能让邂逅的“意外生成”演绎为课堂教学中的精彩呢?

第一,加强课前文本解读的力度。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使教师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弹性化”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

第二,善于引导巧妙点拨,让“意外”演绎精彩。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敢于摆脱教材、教案的束缚,敢于冲出预设的樊篱,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会倾听,“慧眼识意外”,激活思路中的“合理成分”,让智慧光芒喷薄而出。这样,“意外”才可能演绎为课堂中的精彩。因为这些课堂上即时呈现的“意外”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我们要不断思考,及时捕捉这些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反思教学行为,予以及时调整,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和活力所在,努力营造动态生成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