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当代戏剧的前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2

思考当代戏剧的前途

宋占军

谈戏曲在当代的发展前途,离不开戏曲命运的思考。对于戏曲如何走出低谷,改变不景气状态,也有各自的看法。“重建中国戏曲”恰恰是研讨中国戏曲发展前途的趋势与归属,“重建”不是推倒重来,不是“颠覆”重新起步,而是在新的时代重铸新的辉煌攀登新高。

中国戏曲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实践中创造出巨大的业绩。但在近二十多年来出现了观众下降、举步维艰的状况,对此状况需要从文化、艺术规律上着眼来进行研究。既从历史、现状、未来的研究对比中,找出发生、发展的规律,又对现实的存在状态兼及环境做出科学、中肯的阐述,使其实践按照艺术规律进入自觉的实施阶段,有自觉的策应。

有人对“重建中国戏剧”提出了“传统戏剧现代化,地方戏剧都市化”的口号。他认为“都市化是它的外形,现代化才是实质,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即通过地方戏曲的都市化,来实现中国传统戏剧的现代化,只有经历都市化的途径,才能达到现代化的彼岸。

他所说的“传统戏剧”是个有限定词的概念,即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戏剧。那个时候的中国戏曲已经历或实施过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实践,有过一定的改革和创新,并非泛指旧时代的中国戏曲。那个时候的中国戏曲已能反映当代现实生活,对以往的历史生活开始比较真实地加以反映,对旧时代所产生的传统剧目加以推陈出新、去芜存精的改造(是否合适,还需经过时代、历史的检验)。那个时候的中国戏曲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扬与发展艺术手段和艺术方法,包括运用一些现代科技改变舞台面貌。那个时候的时代特点与审美规律虽不能说已与时并进达到同步的程度,但也取得相当的成就,决不能低估。如果说当代戏曲之需要重建,上世纪60年代早已开始吸纳丰富的起步,并非未开垦的处女地。

植根于广袤中华大地的中国戏曲具体表现为不同的戏曲剧种,多达二三百种。中国戏曲形态内部的非一致性显而易见,远过于其他艺术门类。中国民族戏曲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群落。从民族戏曲艺术横的系统看,呈现出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别的复杂状况,于民族、声腔、剧种、剧目、舞台艺术特点等许多方面表现出个别的差异与属性。从民族来划分,正逐渐构成少数民族戏曲这一新的类别,与汉族戏曲相对照,由此组成更为科学、合理的布局。从戏曲剧种来分,有基本属于古老戏剧文化的古老剧种,古老剧种面临着新的挑战,遇到严峻的考验。有的剧种主要观众群的平均岁数已接近离退休年龄,都是“白胡老头尖尖脚(指老太太)”,或者称为“烟竿队伍”。由于生老病死自然消亡,“一年少一摊”。面对不景气的演出状况,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接近衰老期了。

中国戏曲剧种有一种与生具备的抗老防衰的自身免疫力。中国各戏曲剧种未达到完全闭锁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国的古老剧种几经变化、发展,甚至经过了多次的换代蜕变,产生过若干次适应环境的较大变化。这种旺盛的吸收消化能力,促成古老剧种能拥有健壮的体质,有较强的防病御病能力,防止肌体功能的减退,延缓老态的出现。与古老剧种相对应而存在的是二十世纪初以后发展形成,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形成的剧种,称为新兴剧种。它们约占中国戏曲剧种的三分之一。在多元竞争的情况下,新兴剧种往往显示旺盛的生命力,其现实处境一般优于比它古老、成熟的剧种。

中国戏曲剧种中的大部分成员植根于广大人民生活之中,与农村、城镇观众有血肉联系。

广大观众在多种艺术样式中,仍钟情于戏曲,选择它作为娱乐的主要方式。这种相生相依的关系,有历史的渊源与现实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会全部丧失的。中国的一些戏曲剧种,在发展与保持跟人民喜闻乐见的关系中,艰苦玉成曲折地前进。许多地方戏曲在内容上增加金戈铁马、扑刀扦棒题材,一变风花雪月倾向,改轻歌曼舞舒缓的节奏,为急管繁弦豪放的风格,让以往很少得到表现的历史风云人物与寻常百姓有登上戏曲舞台的机会,使观众耳目一新。这翻天覆地的改变,掀开了“花部”勃兴的一页。这是中国戏曲以往在生存竞争中产生自我调节的例子。

中国戏曲剧种还有另一种分类法:“地方大戏”与“民间小戏”。来源于民间歌舞与民间说唱的是“民间小戏”,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而不属于此,有悠久传统,程式、行当、剧目、声腔比较丰富的则属“地方大戏”。近几十年来二者又大有变化,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豫剧属“地方大戏”,但它在具有此类剧种一般特征时,没有间断与农村、小城镇的联系,泥土味与生活气息较浓,于反映现代生活上成就显著,成为梆子声腔剧种中兼有“民间小戏”优长的两栖新剧种。又如某些流行范围比较狭窄,发展形成较晚,由民间产生的“民间小戏”剧种如黄梅戏、评剧、越剧等,由于广泛汲取养料,程式、行当、剧目、声腔日趋丰富,发挥了自身不甚凝固,有较大可塑性的特长,另辟蹊径开拓发展,形成了“民间大戏”。此外,有一些剧种如荆州花鼓、二人转等正处于向上的态势,蓄积较大的力量,如无大的波折,很难逆料将引发剧种分类上多类别化的什么变化。

一方水土滋养、促成一方地方戏曲,一方观众热爱、支持一方地方戏曲。由中国戏曲的民族形式、民族特点所派生的地方特点与地方风格,是促使戏曲多类别的重要因素。中国戏曲剧种的多类别与多样化在世界艺术现象中极为罕见。各地域的历史政治经济状况、语音、现实状况、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性格个性……都有明显的差异。这些特征往往只有某地域的戏曲所特有,成为对整个文化宝库的贡献,使之更为充实而丰富。一定地域的戏曲传统,作为历史的积淀物,仍将对此时此地的戏曲发展起到相应的制约作用,此方面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中国戏曲剧种群在历史与现实发展中,正调整和健全自己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其中有横的层次与纵的层次,有剧种发展古老与新兴的层次,有剧种发展规模大与小的层次,有主要活动于宫廷、城市,或民间、农村的层次,有地域不同的乡土层次,有剧种风格上俗或雅的层次,有剧种流行区域宽广与狭窄的层次,有面向汉族观众还是面向少数民族的层次,有剧种状况居于向上趋势与日益衰落的层次……这些层次互相联系、互相对比、互相交错,构成复杂的状态。如果我们不清楚这样的网络系统,不能把复杂的问题放到特定的层次中加以分析研究,轻易开出药方,对当代戏曲的发展前途是没有益处的。

我们国家目前毕竟还是一个经济发展并不发达与平衡的社会,大中城市只能占较少的位置,农村与小城镇还会在很长时期内在活动与服务总占重要地位。现代化不单是城市化是确定无疑的事情。中国大多数剧种、剧团、剧目还会在乡土戏曲、民间戏曲、贫困戏曲(或发展为温饱戏曲、小康戏曲)的范围内徘徊。普通戏曲观众的中低价位消费不是轻易可能改变的,高投入大制作尚无可能作为普遍艺术现象而存在。大多数生活、战斗在基层的戏曲剧种、剧团、剧目把主要精力放在戏曲本体上,包装虽有不足,不一定马上就能吸引人群的眼球,但在喜闻乐见,晓理动情、动人心弦方面未必就输人一等。民间乡土这一块地域从来是戏曲的乐土,是戏曲生存状态中必保的宝地;城市戏曲有时表面看来生存状态较好,但它们恰恰失去了养育自己的生命之地。戏曲艺术要珍视自己的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