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磁共振成像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龚建

(中江县人民医院四川德阳618100)

【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诊断复杂性肛瘘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16年1月至12月接收的34例复杂性肛瘘患者进行MRI扫描,比较一般检查与MRI检查诊断复杂性肛瘘的符合率。结果:术前一般检查诊断肛瘘内口的符合率为61.8%,MRI检查的符合率为73.5%(P>0.05);术前一般检查诊断肛瘘主管、肛瘘支管及脓腔的符合率为64.7%和52.9%,MRI检查的符合率为100%和91.2%(P<0.05)。结论:MRI能够准确显示肛瘘内口位置、主管及支管走向,其在复杂性肛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复杂性肛瘘;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1-0097-02

肛门周围间隙损伤、感染会导致肛瘘发生,一般需要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临床上,常见单纯型的肛瘘通过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治愈,但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治愈率较低,有20~40%的病例术后可出现复发。复杂性肛瘘的复发率较高,其中隐匿性脓肿、遗漏瘘管是主要的影响因素[1]。只有提高复杂性肛瘘诊断的准确性,才能有效提高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治愈率。实践证实,磁共振成像(MRI)可以为复杂性肛瘘的外科治疗提供可靠的解剖及病理资料。对此,2016年1月至12月,我院采用磁共振成像对复杂性肛瘘患者进行检查,进一步探究了磁共振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12月诊治的复杂性肛瘘患者共34例,均经临床体征、探针、肛门镜检查确诊。其中,男性26例,女性8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1.2±6.8)岁;有10例无手术史,其余24例有既往手术史。

1.2方法

所有病例均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瘘管内不放置导管和标记。采用SIEMENS1.5T医用磁共振扫描系统(MRI)进行检查,行轴位T1WI、T2WI、T2WI-FS及冠状位T2WI、矢状位T2WI扫描;扫描参数:SET1WI:脉冲序列重复时间/回波时间(TR/TE):500ms/10ms;TSET2WI:TR/TE:5000ms/97ms;层厚均为3mm,距阵256×192。取仰卧位进行平扫,矢状位和冠状位与肛管直肠轴线平行,肛管与轴位切片垂直。

1.3图像处理及分析

分析肛瘘内口、主管、支管及脓腔的影像学资料,遵照双盲原则,分别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阅片,评判结果不相符时由第三名高资质医师进行独立阅片,并经过探讨统一最终结果。根据Parks法[2]进行分型,主要包括4个类型,分别为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型和括约肌外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说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MRI检查复杂性肛瘘,其图像上病变的信号特点为:瘘管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内口呈圆点状强化,脓肿呈马蹄状及不规则形状,T1WI等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1)肛瘘内口诊断结果:21例术前经一般检查初步确定内口位置,准确率为61.8%;25例经MRI检查初步确定内口位置,准确率为73.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肛瘘主管诊断结果:22例术前经一般检查初步确定主管方向,准确率为64.7%;34例经MRI检查确定主管方向,准确率为100%;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肛瘘支管及脓腔诊断结果:18例术前经一般检查初步确定支管方向,发现脓腔3例,准确率为52.9%;31例经MRI检查确定支管方向,发现脓腔4例,准确率为91.2%;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肛瘘是肛肠科常见疾病,复杂性肛瘘的支管较多,需要采取正确方法进行准确处理,否则容易引起疾病复发;同时,术中造成肛门括约肌损伤或肛门变形,会导致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发生。因此,准确找到肛瘘内口及支管位置,正确处理括约肌深部窦道,是临床治疗复杂性肛瘘的关键所在。MRI的软组织分辨力高,可以准确显示瘘管内口位置、窦道及支管走行、与直肠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可以为临床提供详细、精准的解剖资料。MRI也可以清晰显示肛瘘瘘管的继发感染情况,在T2WI图像上,感染征象呈高信号。另外,部分感染病灶与原发瘘管的距离较远,通过术前一般检查很难发现,而术中遗漏又容易造成肛瘘复发。MRI可以发现与原发瘘管不在同一侧的感染病灶,肛提肌上的感染病灶通过MRI检查也可以显示出来。当然,MRI检查复杂性肛瘘也存在一定局限。本次研究发现,MRI诊断肛瘘内口的符合率较低,可能是MRI很难显示齿线,只有凭借瘘管走行方向和括约肌间脓肿位置才能进行准确推断。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内口细小及闭合是导致内口误判的重要原因;有报道[3]运用直肠腔内水囊法促使肛管直肠扩张,发现MRI检查内口的诊断符合率为90.5%,检查主管、支管及脓腔的符合率均为100%。在MRI图像上,有3个瘘管被遗漏,术后发现该瘘管管径细小,括约肌间隙狭窄,故对瘘管的显示产生一定影响。此次研究发现,MRI检查诊断肛瘘主管、肛瘘支管及脓腔的符合率为100%和91.2%,明显高于术前一般检查(P<0.05)。说明MRI可以明确显示瘘管位置、分支及走行,同时可对瘘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评价,一定程度上也能准确显示肛瘘内口位置,从而可以为临床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通过MRI检查复杂性肛瘘,明确影像学解剖结构,减少术中肛门组织的损伤,可以进一步提高复杂性肛瘘的治愈效果。因此,复杂性肛瘘的临床诊断中,MRI检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吕茜婷,高知玲,李珊玫等.3.OT磁共振多序列成像在复杂肛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6,22(4):331-335.

[2]范伟雄,于昭,程凤燕等.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的磁共振诊断与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9):1386-1388.

[3]冷晓明,盖荣荣,姜胜攀等.3.0T磁共振LAVA-FLEX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对肛瘘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08(6):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