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脊柱结核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总结脊柱结核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

廖尔权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资阳642350)

【摘要】目的:探究脊柱结核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两年我院收治的51例脊柱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CT和MRI资料进行分析,对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对比两者作用。结果:CT和MRI在骨质、椎间盘破坏、椎旁肿块或者脓肿的检查中结果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MRI在硬膜囊外或者椎管侵犯、韧带下扩散、骨膜强化的诊断中,诊断率明显高于CT,结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在钙化诊断中结果明显优于MRI,比较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可全面反映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进行诊断和鉴别。

【关键词】脊柱结核;CT;MRI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9-0132-02

脊柱结核是当前骨和关节结核比较常见的疾病,临床实践证明,其发病几率逐渐增加,基于此,在实践中必须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诊断工作。但是针对脊柱结核的特殊性,在临床研究中会缺乏特征性,甚至会出现误诊和漏诊的现象,基于此,必须以影像学特征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随访。CT和MRI是诊断脊柱结核的重要标准,为了探究脊柱结核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两年我院收治的51例脊柱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CT和MRI资料进行分析,对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对比两者作用。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两年我院收治的51例脊柱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6例,女25例,患者年龄在25~72岁,平均年龄(42.5±2.8)岁,病程在2~30个月,平均病程(15.2±2.8)个月。患者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或者不适应,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研究标准。

1.2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对近两年我院收治的51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CT和MRI检查,详细如下。

(1)CT检查

本次研究中采用西门子公司SOMATOM-Eomo-tion16层螺旋CT机进行检查,扫描条件:球管电压130kv,球管电流(140~280)mA,间隔(5~10)mm[1]。

(2)MRI检查

本次研究中采用GE公司HDX1.5T超导型磁共振,采用自旋回波进行操作,脊柱线圈,常规以矢状位及轴位T1、WI、T2WI平扫,矢状位应用SE序列T1WI,部分病灶采用冠状位,层厚3~5mm,间隔1~2mm。必要时进行增强扫描[2]。

1.3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说明比较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CT和MRI在骨质、椎间盘破坏、椎旁肿块或者脓肿的检查中结果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MRI在硬膜囊外或者椎管侵犯、韧带下扩散、骨膜强化的诊断中,诊断率明显高于CT,结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在钙化诊断中结果明显优于MRI,比较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如表1。

3.讨论

脊柱结核是当前临床研究中比较常见的症状,对患者自身有严重的影响,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出现严重的畸形的现象,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针对该病的特殊性,在临床研究中必须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诊断工作。其中相邻椎体骨破坏、椎间盘破坏等现象属于特征性改变,需要注意病变的具体情况,结合要求进行诊断和分析。

CT和MRI是反应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征重要手段,CT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密度分辨率比较高,能清晰的显示椎体和附件的具体情况,小块死骨形成,脓肿形态范围和椎管等存在受累现象,在研究中需要对影像学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实践证明,CT在诊断钙化中有一定的优势,可以确定脓肿范围和具体情况[3]。

MRI对于水含量和蛋白含量的多少比较敏感,尤其是在影像学检查阶段,考虑到阴性的变化,必须及时确定病变范围,按照平面组织要求对其进行设定。多平面成像有助于观察脊柱和椎间盘细微病理改变,参数成像对诊断有重要的作用,必须考虑到感染情况要求,对于破坏以及椎旁软组织形成的脓肿现象进行分析。由于CT扫描存在不确定性,因此MRI能清晰的显示脊柱和椎旁组织的信号,同时对于硬膜囊以及脊髓的压迫情况,需要按照狭窄范围要求进行设定。采用MRI对脊髓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病情实际情况,此外MRI属于诊断的重要补充,必须对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操作[4]。

CT和MRI在骨质、椎间盘破坏、椎旁肿块或者脓肿的检查中结果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MRI在硬膜囊外或者椎管侵犯、韧带下扩散、骨膜强化的诊断中,诊断率明显高于CT,结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在钙化诊断中结果明显优于MRI,比较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脊柱结核患者采用CT和MRI结合诊断的方式,其优势显著[5]。

综上所述,CT和MRI能及时对病变进行诊断,显示腰间盘破坏、狭窄、消失和脊髓以及受压软组织的具体情况,有助于进行诊断,对临床指导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克善,李奉霞,徐建伟等.脊柱结核CT、MRI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J].社区医学杂志,2011,10(12):5-7.

[2]钟平勇.脊柱结核的CT及MRI影像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1,20(01):79-80.

[3]程春,曾勇,杨超等.脊柱结核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分析[J].磁共振成像,2016,05:371-375.

[4]张全禄.脊柱结核的CT与MRI影像学特点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5,07(12):75-76.

[5]杨海青,段洪.脊柱结核病理及影像学形态多样性特征[J].实用骨科杂志,2015,05(02):473-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