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选段《乡谣》的艺术特色演唱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歌剧选段《乡谣》的艺术特色演唱分析

顾英豪

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相比较于西方歌剧艺术的发展来说,我国的现代民族歌剧的发展就显得晚了许多,因此,充分理解和借鉴西方歌剧艺术的特点成为促进我国现代民族歌剧发展的主要手段。《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歌剧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也是我国当代最优秀的民族歌剧作品之一。《乡谣》便是其中的经典唱段,本文希望通过分析这部作品能够更好的了解这部民族歌剧,并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人物心理、曲式结构、作品风格、自身理解,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乡谣;艺术特色;演唱分析;

作为一部反映抗战题材的民族歌剧,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出现,填补了我国歌剧在抗战题材类的空白,是我国歌剧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自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问世以来,其中的很多选段都已成为歌者传唱的经典,更有许多作品已被编写在高校声乐教材中。本篇文章从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主人公杨晓冬的性格特征和演唱风格着重入手,以《乡谣》为例通过文字分析说明,对《乡谣》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并对其进行论述,分析歌曲的情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声乐演唱水平,并加强自身对中国民族歌剧的认知和了解。

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要表达不同风格的作品,我们首先要对作品内容有所了解。首先从作品的背景来分析,我国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堪称为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它由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改编而成,作者为作家李英儒。这部歌剧是由总政话剧团团长孟冰亲自编排,总政歌剧团艺术指导王祖皆及其夫人张卓娅作曲与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艺术指导王晓岭作词共同完成。196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把这部小说拍摄成为电影,电影一经上映,便赢得广大群众的好评。2004年初,总政首长令总政歌剧团创作一部民族歌剧,以便迎接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到来。作曲家王祖皆及其夫人张卓娅全面深入地思考了民族歌剧本身的艺术特点以及民族歌剧的民族性等方面以后,首先想到的便是《野火春风斗古城》。他认为《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一部描写抗日战争题材的革命代表性作品,故事情节丰富多彩、人物形象生动深刻,并且富有较强的情感波动和含‘情’量,极其适合歌剧艺术的表现。再有一点,这部作品拥有小说,电影、电视剧做铺垫,群众基础比较广泛,容易引起群众共鸣。那么抗日无疑是《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主线,这就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主题十分契合。

歌曲《乡谣》曲调优美,歌词简洁动人,令关敬陶回忆起了家乡,怀念家乡的父老乡亲,为成功策反关敬陶奠定了坚实基础。主创巧妙的利用历史和现实的转换,利用现代技术演绎革命经典,匠心独具地增添了当代女大学生陈瑶这一历史局外人的角色,于特定的情景和时空之中让历史人物与现代人物巧妙地交汇,让不同时空的人物,超越时空对话,引发人们对历史以及战争与和平的深入思考。在确保剧情情节连续的同时,把故事情节与歌剧音乐更好的有机联系起来,使歌剧中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力度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

其次从作品风格分析来说,《乡谣》是全场歌剧中重要的唱段之一,在歌剧中反复地变化出现。歌唱模式分为:三重唱、独唱和混声合唱等几种不同表演形式,由简单到复杂,一次次的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使歌剧选段更赋深情,增添了人物角色对故乡浓浓的思念,让大家在感受《乡谣》的同时体会到河北曲风的另一种风格。作品《乡谣》的音乐形象主要以亲切、自然、舒展、深情的“静”为主。通过《乡谣》与《小白菜》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两者旋律走向基本一致,没有太大的起伏变化。其次,两首歌曲采取的句法也是相同的,都是采用了上问下答的结构形式,这一点也印证了北方民歌多以上下两句体为主的旋律结构。再者,从旋律特点上说,《小白菜》的前两句可以看出,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明显再现,在乡谣中我们也同样发现,二者采用的是一样的曲式结构。

再者从歌曲的演唱分析来说,《乡谣》是单三部曲式,整首歌曲分为α、β、α’三个段落。α段的情绪是质朴、柔和、亲切的,他们渴望通过对于一些乡间生活的描绘,来唤醒关敬陶的童年回忆与爱国之情;β段的情绪要比α段更进一步,由“炊烟”、“古井”过渡到“等着归家的人”“为你开着门”的歌曲环境,通过这些事物的描写来期盼关敬陶能够弃暗投明,一同抗日;α’段是对于α段的重复再现突出,表现了杨晓冬、金环能够以宽广的胸怀和浓浓的“老乡”之情,触动关敬陶内心善良的一面。任何有生命力的演唱,都离不开科学的呼吸与正确的吐字。接下来就简单地从咬字、吐字、呼吸的处理对《乡谣》这首歌曲进行分析。歌词“乡间炊烟暖,乡下古井深,乡音说咱们是老乡,血脉一条根。”描绘了家乡美好田园风光的景色,歌中通过炊烟、古井、父老乡亲等一些词语,充分地把家乡的一切景物以及质朴的人物形象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歌词“乡学百家姓,乡书三字经,乡情叫咱们是老乡,做人图良心。”描写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中华炎黄子孙秉承着继承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做人要饮水思源的思想理念。在α段中,旋律较为平缓,跳动不大,语言亲近自然。演唱时呼吸的力度控制在中强,需自然流畅的控制好气息。分析好每个字的生母和韵母,咬准字头、唱好字腹、归好字尾。还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在呼吸保持的基础上无缝衔接使旋律抒情,悠长。对发音不准的字要多加练习。β段中的歌句:“回乡的路多坎坷,村口等着归家的人。回乡的天有早晚,天黑天亮都为你开着门。”达到了歌曲的高潮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描写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对革命胜利充满了期待,讲述了即使革命道路充满荆棘,中华儿女也要披荆斩棘,保家卫国,同时也殷切地期盼关司令能够早日弃暗投明一同抗日。到此,歌剧选段的主题得到深化。此时关司令内心情绪变化复杂,心灵被乡情感化,对抗战的胜利、和对家乡解放的渴望油然而生。α段中,歌词“乡谣声声亲,乡谣字字沉。从小会唱的是乡谣,烙着中国印”饱含了革命工作者对家乡事物的美好回忆,更加坚定了一致对外的抗战信念,体现了炎黄子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这不仅感化了关司令,同时也勾起革命工作者对家乡幸福生活的憧憬,深化抗日的决心,既体现出唱段中的思想性又诠释出了他的时代性。α’段中又回到了平缓、亲切的旋律,但要比前面α段有所强调,就像是在心底浮现出家乡的浓浓乡情和父老的音容。呼吸要适当的减弱,气息要平稳,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最后结尾时的“烙着中国印”在演唱的时候要表现出一种坚定不移的情感,快吸慢呼,在咬好字头的同时做好字腹,如唱“印”字时要放松,并且要保持气息的流畅。这样才能让声音延长,更好的来表现《乡谣》这首选自歌剧的曲目,从而更加完善的去理解《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歌剧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曹彦莉.浅析《乡谣》的演唱艺术[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