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塑精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读经典,塑精神

王琢

王琢黑龙江佳木斯市第十七小学154000

首先,我们通过国学是要培养一个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人,而不是培养一些“古人”,也不是培养一些不能适应社会的人。让小学生从小接受国学的熏陶,当我们的小学生学习时,我们就不能一味对他说要“仁”,我们必须给他说明“仁”也是有适用范围和适用前提的。只有这样,国学才能继承发扬光大,也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在众多的学术中,小学生到底应该学习哪些呢?

我们可以用“仁”来对待同学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但不能用于所有的人和事。记得“农民与蛇”的故事吧?我们应该把“仁”的故事与“农民与蛇”的故事在同一堂课上讲给孩子们听,要让他们熟悉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章太炎先生在《国学经典》中有个粗略的论断,即“一国所有之学也”,即一个国家所有的学术或文化。在小学进行国学教育时,还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因材施教,做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好比讲到见义勇为,面临国家财产的损失、森林大火时,小学生该怎么办?我们不应该告诉他自己去灭火,他太小,这不属于他应该做的事。同样也不能培养只适应中国环境的人,也要培养适应世界变化的人。他只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好比报警等。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壮美的大好河山。所谓精髓,就是符合特定历史前提的东西;所谓糟粕,就是不符合特定历史前提的东西,同时也与当前“以人为本”的社会要求格格不入。所以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只是天天背《三字经》,而是讲清晰里面包含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现实中的适用范围,明白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看待小学生学习国学这个题目呢?以下我就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在孔子学说的思维中,“仁”是核心,孔子以仁为指导,在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建立起了自己的一整套学说。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包括了哲学、史学、文学、礼俗学、伦理学等等,甚至认为“国学不立,民族何以立”,实在没这么绝对。按照辩证法的观点,国学也是一分为二的,有精髓,也有糟粕。所以,我们在小学引入国学教育的时候,也必须结合现在的社会情况加以引导,不能按照以往的观点死搬教条。“仁”就是“爱人”,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基本原则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假如用“仁”来处理所有题目,无论是将来投身社会还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将会吃大亏。这都说明,国学和国学中的《弟子规》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正视,在世界民族文化融合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中国则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对于国学里记载的历史事实、讲述的历史故事、描述祖国美丽河山的文章,小学生应该而且必须读。国学是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思维根基、气力根基,也是中华民族不可击败的强盛自信气力的源泉。从“仁”出发,就会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