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说话能力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浅谈说话能力培养

左朝娟

浅谈说话能力培养

左朝娟

(邻水县鼎屏镇初级中学四川邻水638500)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整体功能大于各局部功能的总和。语文能力这个整体是由听、说、读、写诸要素有机结构而成,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听、说、读、写一起抓。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某些原因,我国语文教学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虽有注意,但做得还十分不够,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探讨,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们过去因受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声不能传异地、留于异时”。所以人们利用声音、发挥声音效能的领域非常狭窄。人类一开始要想办法用简单的线条、符号等来克服声音的这些缺陷,诸如“结绳记事”之类,所有这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书面语言(文字)的发展。这是人类语言发展史上的共同特征,这也是口头语言本身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最大局限。其次,由于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意识积淀的影响,也使人们对说话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相当大一部分的人还是把能说会道与花言巧语等同起来,甚至有人把“祸从口出,少说为佳,不说为妙”视为至理名言、生活哲学。直到今天我们不少人仍然信奉“沉默是金”的所谓“生活真谛”,这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积淀给说话能力的培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与此同时,建国后(特别是在“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有些人以“大老粗”为荣,不注意言辞的表达;而近来一些所谓“大款”也往往是口出狂言、语不成篇、错漏百出,所有这些,对说话能力的培养更是带来了严重的消极效果。再次,对高考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也影响了学校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毋需讳言,现在的中学教学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围着“高考”这根指挥棒来转的,因高考时没有专门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进行考核,故而直接导致不少学校对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忽视。

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看,语文能力这个整体是由听、说、读、写诸多要素有机地组合而成。它包括理解、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要理解口头语言便要“听”,要理解书面语言便要“读”;要运用口头语言便要“说”,要运用书面语言便要“写”。因此,要运用口头语言,说话能力的培养便不可缺少,它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部分与部分的关系看,按系统论原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从“共时”的观点看,听、说、读、写是相通的。它们各有功能,又相互促进。现代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的综合训练,效益常常大于片面的和单项的训练。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忽视不得的。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分科型实验教材,在初中阶段对说话的培养有一个较科学的训练序列:初一:复述;初二:概述;初三:论辨;这些训练序列,是有参考价值的。在具体措施上,我们则应抓住以下三个环节,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进行整体的培训:

第一,创设语境,鼓励学生“敢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自觉“对外开放”,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有些学生在小“语场”敢说,大“语场”不敢说;熟悉“语场”敢说,生疏的“语场”不敢说……。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语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内外结合,反复训练,使学生“敢说”。这是从外因入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第二,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能说”。激励学生敢说,这是第一步。学生敢说,但有时却又无话可说,或者想说而又说不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或者非说不可,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思维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只有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语言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所以,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应是同步进行的.基于以上两方面,我们应把说话能力的培养与听、读、写的培养相结合,整体培训,才会真正使学生“能说”。

第三,教会学生说话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会说”。“敢说”是基础,“能说”是基本要求,“会说”才是目标之所在。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它需要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牢固的记忆能力、丰富的联想力、想象力、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出色的表现力。说话技巧的训练内容大体有如下几点:首先是语音和语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便有较大差别。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注意准确运用。

“听、说、读、写”本密不可分,“说”和“听”的培养更是紧密相连,我们这里将其分开、只谈其一,主要是限于篇幅,故不拟枝蔓。百川归大海,不管怎样,我们的目的,最终还是如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收稿日期:20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