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职业指导体系,提高中职院校职业指导质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构建职业指导体系,提高中职院校职业指导质量

周小燕

(广西机电技师学院,广西柳州545005)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职业教育规模日益壮大,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针对中职生在就业中存在的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从转变观念做起,构建以专业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班主任、就业安置机构及用人单位一体的职业指导体系,将职业指导工作渗透到全过程,全员参与,以期促进学校和学生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就业稳定性;职业指导体系

引言:

随着市场和企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尽管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中职生仍然保持着较好的就业势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发布的《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2007年~2011年,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中职生在就业市场中似乎出现了供不应求的良好态势。然而,在我们为中职生的高就业率乐观的同时,却另有调查显示,与较高的就业安置率相比,中职生就业的稳定性,专业对口率,对工作的满意度都比较低,大部分学生无法在现有岗位得到发挥,跳槽现象频繁,更谈不上职业的发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保证高就业率的同时,提高中职生的就业质量,不仅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更好地发挥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内在需求。因此,为了提高中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质量,构建职业指导体系势在必行。

一、职业指导的内涵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对“职业指导”是这样解释的:“职业指导,亦称职业咨询或就业指导,指根据社会职业需要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恰当地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

从学校的就业工作和职业指导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职业指导是一个教育、培养和援助的过程。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通过采用科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目标和职业道德的定向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了解工作的世界,促进其职业素质发展,并指导学生的职业行为,最终帮助学生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决策,即选择职业、准备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1]

二、职业指导的意义

职业指导就像架在求职者、用人单位、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既维护三者的利益,又促进着三者的改革和发展,无论是是对于学生或者学校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指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及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他们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开端[2],而且,职业指导可以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职业指导可以促进中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指出:“开展职业指导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提高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实现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的重要途径。”[3]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中职院校学生求学的根本目的,只有积极推进职业指导工作,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充分就业,并实现优质就业,才能有效促进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职业指导体系,提高职业指导质量

目前,虽然很多中职院校都在积极进行职业指导教育,但是职业指导的实效性不强。大部分中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以就业率为基本目标,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与咨询服务,基本上仅局限于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或者是毕业前的就业培训,职业指导仍然停留在课堂的教学,无法真正的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要求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系统的咨询服务和帮助,职业指导大多流于形式,没能起到真正的效果,导致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差,严重偏离了职业指导的目标。为此,构建和完善职业指导体系,使职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才能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真正的实现优质就业。

(一)转变观念,明确职业指导目标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它的工作目标不仅仅是帮助实现就业,更多的应该是帮助实现稳定就业,帮助学生实现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职业生涯的有效规划。

目前,很多中职院校没有明确职业指导的目标,多数学校的职业指导以就业指导为内容,只在就业前的特定阶段开展,单以学生就业为工作目标,以就业率高低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从学校的机构设置、人员以及有限的资源配备等方面的情况来看,职业指导在中职院校的发展中并没有受到重视,进行职业指导的主要形式就是课程教学,并没有对职业指导进行系统的规划,更谈不上将职业指导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为此,要想提高职业指导的质量,首先要转变过去把职业指导当成“走进职业前的就业指导”的观念,把职业指导当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职业指导的目标,由上而下重视职业指导教育,加大投入力度,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形成一个系统的过程。

(二)组建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中职院校的职业指导主要以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为主,而其中,负责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为德育教师,他们半路出家,素质参差不齐,基本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的培训,缺乏系统的职业心理学、就业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帮助技巧、测评技巧、完善的职业伦理和法律知识、培训技巧、宣传和公关技巧等专业技能,对于就业指导工作更是没有任何经验,无法有效解决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4]

提高职业指导教育质量,教师是根本。要想提高职业指导的质量,必须建立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提高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素质。职业院校首先对职业指导教师进行严格筛选,为他们提供参加职业咨询、职业指导、职业规划等多种培训的机会,严格要求教师持证上岗或直接从职业指导方向的职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中引进专业人才,确保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

(三)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

班主任是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最为熟悉的教师,拥有其无可比拟的“距离”优势,能够掌握学生们大量的“一手”资料,包括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学习及工作能力等,要想将职业指导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就必须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积极作用。因此,学校可以组织班主任进行一些短期培训,使班主任具备一定的职业指导能力,通过主题班会或者是个别沟通的形式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各种职业的性质、特点以及对从业者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和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的倾向,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有意识发展自己的职业兴趣,培养自己相关的职业素养,为今后的职业选择做好相应的准备。

(四)完善就业安置部门的职能

目前,大多中职院校都设置有就业安置部门,也就是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但是,这些部门基本停留在发布信息和办理各种毕业手续等事务性工作层面。要想提高职业指导的质量,必须完善就业安置部门的职能,紧密配合职业指导教育的工作。如:建立毕业生信息档案、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加强就业跟踪服务等,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系统。

(五)加强职业指导过程中的校企合作

职业指导光靠学校教育自身的努力远远不够,中职院校应该把职业指导工作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引导企业和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在学校和工作场所之间建立并维系沟通,保证学生在生产实践中体验职业,明了用人单位对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使学生有的放矢地选择职业,满足发展需求。因此,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企业单位参观,邀请企业人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讲座,以此加强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进一步提高职业指导的实效性。

四、小结

职业指导是一个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体,既是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服务有段,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实行最佳配置,从而达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5]为此,中职院校必须改变过去将职业指导当作简单的就业指导的做法,切实的将职业指导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部分,结合专业教师、班主任、就业指导人员、用人单位的力量,建构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才能不断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不断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倪伟光.高校职业指导开展的思考与现实意义[J].才智,2008,(15)

[2]邵耿明.新形势下加强和完善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教育论坛2011,(2)

[3]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N].教育部政报,2002,(12)

[4]李红英.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教师的工作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1)

[5]刘群霞.试论中职学校就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J].魅力中国,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