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

曹志颖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重庆400000)

【摘要】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中,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一直都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两者之间概念各有不同,却往往被人们模糊混淆,这对相关的研究和科学认知有着一定的阻碍。本研究就从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的内涵结构进行分析,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心理素质标准和心理健康标准的科学界定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关系

【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2-0216-02

对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素质标准的具体定制,是制定心理健康量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诊断的关键内容,同时也是推动临床上心理治疗的前提。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制定,国内外相关的心理研究专家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论,至今也没有达成共识。本研究就对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进行探讨,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心理研究领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依据。

1.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内涵结构分析

1.1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

心理素质是个体素质结构中的核心素质。因为心理素质是心理和素质两部分形成的复合概念,而素质是个体与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以及精神活动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功能的品质,是心理素质、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构成的一种品质。心理素质则是个体的心理品质表现,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能对科学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发展水平进行反映,又能对这两种素质的发展进行制约。

不同的学者对心理素质的内涵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总的来说,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与行为功能价值和内容要素的统一体。所谓的内容要素包括个性以及认知两项基本内容,功能价值则是在内容要素之上衍生的适应能力。心理素质的基本成分主要是人对客观事物在反应活动中的具体认知品质;心理素质的动力成分则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中具有的认知操作。心理素质内部的关系结构可见图1。

图1心理素质的内涵关系结构图

1.2心理健康内涵结构

心理健康总的说来有三个阶段,包括消极心理健康阶段、积极心理健康阶段和完全心理健康阶段。消极心理健康阶段需要表现为人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情绪紊乱以及行为问题,但其仍然是没有目的的个体;积极心理阶段强调的是积极面的心理健康,是个体的心理在自身或者条件范围之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完全心理健康是心理疾病缺失和存在较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的结合状态。不管是哪一个阶段,心理健康的本质表现的就是一种心理状态。

2.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对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本研究对众多心理研究学者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对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论述。

2.1从心理健康功能角度分析

个体长时间内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这反映了个体的高心理素质水平,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健全的外在标志。但是,尽管心理健康状态的长时间保持良好,能对心理素质的健全进行反映,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很多在良好环境中成长的个体,虽然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但是并不一定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水平;

2.2从心理素质功能角度分析

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直接的调节效应。具有高水平心理素质的人,其心理健康水平通常高于心理素质不健全的人,而且这样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保持自身优势。另外,心理健康水平会受到心理素质的调节,其实这种调节表现出的是一种保护效应,也就是说具备高水平心理素质的人,能对像考试失败、工作失利等负面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抵御;

2.3整合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分析

个体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内部因素,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则是心理健康,但是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心理健康除了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还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所以就算个体具有高水平的心理素质,但也不能说明其就能将当前的心理健康状态一直保持。就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个体心理健康状态良好虽然是其健全和高水平素质的外在体现,但是并不能说个体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其心理素质就一定是健全且高水平的。对于具有高水平心理素质的个体,当出现短暂的心理健康不良状态,能主动调整和控制好自身的行为,具有自我心理障碍克服和自我康复的能力。

总而言之,个体维护心理健康,以及对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的关键在于形成健全且高水平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鑫强,张大均.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对PTH和DFM的超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6):67-74.

[2]张大均,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3):69-74.

[3]杨国愉,王江澜,冯正直等.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15,14(10):929-931.

[4]王鑫强,苏志强.大学生心理素质之个性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