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如何选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3-13
/ 2

小议如何选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谢涛

谢涛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注重课堂效率,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课堂教学模式好坏的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模式

现在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有:自主探究式、情景式、差异化、题组式、启发式、分层式、协作式等等。面对如此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是千篇一律,从一而终,还是随大流呢?笔者认为,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适时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下面,就从笔者个人的观念,谈谈如何选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模式一:自主探究模式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从教育的角度看,是通过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通过媒体呈现教学目标,学生结合目标,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心、口、手、脑、眼、耳等感官,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习得知识。

案例一: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

问题1: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时,曾解过这样一道题:1+2+3+…+100=?你知道他是怎么解的吗?

问题2:1+2+3+…+n=

在探求中有学生问:n是奇数还是偶数?教师反问:能否避免奇偶讨论呢?并引导学生从问题1感悟问题的实质:大小搭配,以求平衡

设=1+2+3+…+n,又=n+(n-1)+…+1

2=(1+n)+(2+(n-1))+…+(n+1)得=

问题3:等差数列

学生从问题2中获得方法(倒序相加),但是呢?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容易理解这层等量关系,进一步的推广可得重要结论:m+n=p+q

问题4:还有新的方法吗?(引导学生利用问题2的结论),经过学生的讨论有解法: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则

==(这里应用了问题2的结论)

问题5:==学生容易从问题4中得到联想:

显然,这又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这样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或合作探究,不仅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自己推导公式的过程,也使他的数学思维得到了质的提升,和乐而不为呢?

模式二:情景式教学模式

情景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按照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种独特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案例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教学为例

根据“一个乞丐与皇帝的故事”设置问题情景,在某次皇帝出巡的时候,遇到一名乞丐,皇帝为了显示亲民,于是问乞丐:我给你一个温饱不愁的机会你需要吗?但乞丐的回答令所有的人大吃一惊,他说:草民只需要您第一天给我2粒米,第二天给我4粒米,第三天给我8粒米,以此类推。皇帝没有领悟其中的奥秘,就很痛快地答应了,这个承诺给出一个月后,群臣向皇帝禀告我们不能再给乞丐米了,起初皇帝还不相信,但通过咨询一位智者后恍然大悟,请学生思考智者是怎么向皇帝解释其中的奥秘的?这其中隐藏怎样的数学关系?

通过这样的趣味故事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会自觉地进入探索数学世界奥秘的状态。情景式教学确实能够有效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水平,但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问题情景,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模式三:差异化教学模式

所谓差异化教学模式就是以不同学生在天赋以及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上的差异为基础,以最大化提高每个学生的成绩,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出发,采取有差别的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因材施教,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体现了个性化教学。

案例三:以“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教学为例

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引导学生记忆公式,让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习题练习为主,注重基础;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则需要引导学生对二倍角公式进行独立推导,以及从内在联系层面对二倍角公式的运用进行讲解;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则要以引导学生掌握二倍角公式的推理,以及掌握二倍角公式的一些变形形式,引导学生完成一些技巧型较强的习题为主。

这样,才能使教学对象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大部分学生转变为全体学生,真正的实现平等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有利于最大化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差生吃得到,中等生吃得饱,优生吃得好,生生都学有所得。

模式四:题组式教学模式

题组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有效地选用一组数学问题组织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除了解决单个数学问题外,通常还要连续解决几个前后有联系的问题,以达到对问题本质的深刻理解,掌握解题规律,巩固知识技能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等。

案例四:求数列的通项公式为例

问题1已知,求通项公式。

这时学生比较容易观察出其结构特征,可以很简单的采取“凑”的方法,将数列化归为等比数列,先求数列的通项,然后得出数列的通项。

问题2已知,求通项公式。

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巩固一下问题1中获得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运用更加熟练。

问题3已知,求通项公式。

变形为是引出“待定系数法”的关键。

问题4已知求通项公式。

这一问题不能像前面那样容易地“凑”了,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思考,待学生产生困难后,再做如下引导:注意观察前面几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变形后,得到的等式结构有什么共性?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发?结论:都可以转化为的形式。

设问题5一般地,对于且.如何求数列的通项。

在前面4个问题的铺垫下,这一问题的解决已经水到渠成。

通过题组式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方法技巧的来龙去脉,学生不会再有“方法虽好,却难以想到”的感叹。

以上几方面,虽说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阐述了几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但数学课堂是多变的,还有很多教学模式,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有一个总的方针,那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手段,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最大化提高课堂效率,使得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能掌握最多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当然,这也对我们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为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从传统教学向新课改转变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继往开来,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的策略。如此,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才会更加有效,学生也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3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