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忠”的扬弃与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09
/ 2

传统观念“忠”的扬弃与创新

王建军李洪涛

(鄄城县文化馆)

摘要:“忠”字出现得比较晚,最早在战国中期中山国青铜器上,有“竭志尽忠”的字样。尽管它是晚出的字,但却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仅只是一种臣对君的道德规范,更不是指“愚忠”。忠孝两全是君子的人生追求,孝亲至此延伸为忠君。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忠君是统治者对臣民的根本要求。它表示“公正”、“正直”、“尽心”、“尽力”、“尽己”、“忠诚”、“忠信”等广泛的道德内涵。作为一种德性,它具有“令德”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忠;涵;扬弃;创新

“忠”是儒家伦理的传统观念,它是由“孝”延伸出来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五经的《礼记•孝经》说:“王以孝治天下”,《礼记•圣治》又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在上古就由家庭伦理转向国家,成为治国的一种方略。孝出于天性,养老之心人皆有之,虔诚的敬老、孝亲则是一种忠诚。忠与诚、忠与信,自古联系在一起。“忠”的本意《周礼•大司徒疏》说:“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出言于心,皆有忠实也。”即忠正,诚实的意思。《礼记•儒行》说“忠信以为甲胄”,也是这个意思。《左传》里的“忠”延伸为“令德”,长官之德,再延伸到受人恩惠勿忘,称为“忠”,国君尽职为“忠”,《曹刿论战》有“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墨子•节用》“爱民谨忠”都属忠于职守。忠作为民之德行,见于《荀子》“忠信结于百姓”。臣下对君主的“忠”,见于《老子》:“六亲不合有慈孝,国家昏乱有忠臣”。孔子《论语》对忠孝多有表述,先秦《韩非子•忠孝》首先提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臣对君以忠,子对父以孝。主张君子居家行孝,做官尽忠。即为庶民要作孝子,做官要当忠臣。忠孝两全是君子的人生追求,孝亲至此延伸为忠君。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忠君是统治者对臣民的根本要求。由于君主、皇帝实行的家天下,把国邦当成自己的家,所以忠于君主,也重合于忠于他管理的民族国家。秦始皇把国家当成了他自己的私有财产,使以国为家的集权制一直延伸到清末,历代都把忠于他们的王朝作为忠。

一、“忠”的内涵演变过程

“忠”的内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两汉时就把孔子提出的忠孝融为一体,在推行“以孝治国”的同时更强调了“忠”,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则以孔子自居提出了“三纲、五常”说,纳孝于忠,使忠的内容不仅突出了忠君的特点,也保留了伦理和道德方面的含义。这个时期把《孝经》列入儒家经书,《孝经》里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以移于君”。《礼记•祭义》说:“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可以看出《孝经》发展了《礼记》,并将“孝”延伸到忠君。

秦汉以后忠君成了“忠”的内核,但也有先哲将忠君扩大到或转向忠于社稷、国家,但骨子里仍是忠君,因为皇帝集国家权力于一身,在皇帝看来国家、社稷也就是自己。只有在极个别情况下,即皇帝是一个残暴昏君时,才会有人打着孟子的“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旗号,忠于社稷而不忠于皇帝,这也是“晏子不死于君难”的一种延续,这种忠于社稷的观念发展为忠于国家和人民,它是具有其历史意义和进步意义的。

二、的观念演变过程

“忠君”的思想观念,一直到清末,都是占统治地位的伦理观念,有不少朝代还推行愚忠,要求臣下绝对忠于皇上,鼓吹皇帝要臣下死,臣下不得不死。这种忠君思想又被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给予强化,成了“天子(皇帝)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下事上,如地事天,可谓大忠矣”。这样令天下的官民一律忠于皇帝,并称此合乎天理。这一观念影响深远,不仅“忠”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忠孝”双全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忠”的观念,从政治上看,他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它的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也不乏积极的因素,在整体上“忠”的观念也是与时俱进的,对于稳定社会安定、国家民族团结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当社会出现混乱、国家遭到侵略的时候,“忠”又转换为“爱国”的精神,许多志士仁人挺身而出,抵抗侵略者保卫国家,巩固民族的大一统,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忠”的观念在皇帝那里有双重标准,他不讲自己忠于职守,专讲臣民效忠,处罚也是对臣民不忠于皇帝的处罚,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治罪,如对“精忠报国”为己任的岳飞,因不合皇帝本人意愿,而将岳飞处以极刑,这种忠当然是时代的的局限性,也有绝对化的糟粕。因此我们在弘扬传统伦理和道德的时候,必须持批判的态度,同时要淘汰糟粕,还要赋予合乎时代要求的科学进步的新内涵。

古代人们把“忠君”扩展到“忠社稷”这是进步,在近代把“忠社稷”又改为“忠于国家”,更是进步,在现代又将“忠于国家”转换与“忠于人民”,这就是“忠”的现代涵义和现代价值。

三、“忠”的扬弃与创新

当代“忠”应沿着“忠于人民”的方向赋予它新的内涵,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时代转换和创新:

一是继承属于优良道德品质方面的内涵,即诚恳、忠信为主的人格品质,包括:忠于自己的誓言,忠于自己的许诺,诚信处世,不说假话,言行如一,表里如一,理想远大、信念坚定、践行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奋斗终生。现代应以党和国家对公民素质的要求为基础,参照不同职业的道德规范,加强自身修养,弘扬传统美德。同时批判并抛弃历史遗留的各种思想糟粕。

二是要继承和发展政治范畴方面的观念,把内涵由忠于君主、忠于社稷,扩大到忠于国家,转换到与时代接轨的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并把这种“忠”与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把推行民主集中制维护正确领导作为忠的一个内容,即始终把维护人民的利益,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放在至高位置。作为共产党员则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要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要发扬优良传统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在困难面前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三是“忠”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和思想观念,在当今社会已成为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又与其它道德素质相联系,如“忠”与“信”、“忠”与“孝”、“忠”与“义”等等,不少观念密不可分,我们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加强自身修养,把“忠”融入各种美德修养之中,这样不管你是干部还是群众,政治是得意还是失意,经济是富足还是贫困,你都能在不同地位、不同条件、不同机遇等情况下,自觉做到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主义的美好事业,忠心耿耿地奉献自己的才智,作到忠于自己的职守和良心,干好自己的工作,做好每一天的事情,无怨无悔,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