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糖尿病药物研发现状及市场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2

全球抗糖尿病药物研发现状及市场分析

张华玲

张华玲

(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1)

【摘要】目的对全球抗糖尿病药物研发现状及市场行情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该医院2011-2013年度抗糖尿病药物使用情况,内容包括药物种类及各类药物所占比例,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磺酰脲类药物使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噻唑烷二酮类及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使用比例则逐年上升(P<0.05);氯茴苯酸类及双胍类药物三年使用情况对比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随着新型抗糖尿病药物不断研发进入市场,以及药物安全性日益受到临床重视,安全性较低的抗糖尿病药物使用量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未来抗糖尿病药物格局将随着新型药物的不断出现而产生较大变化。

【关键词】抗糖尿病药物研发现状市场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7-0391-01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免疫系统疾病,目前主要依靠药物控制血糖,尚无有效治愈措施。本文将对全球抗糖尿病药物研发现状及市场行情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抗糖尿病药物研发进展,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多种药物选择,提高其疗效及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市某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抗糖尿病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1.2方法回顾性分析该医院2011-2013年度抗糖尿病药物使用情况,内容包括药物种类及各类药物所占比例,分析资料来源于该院药品管理系统的出库记录。该院当年度使用抗糖尿病药物包括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由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该院2011-2013年度所使用的5种抗糖尿病药物所占比例对比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

注:*表示与同类药品2011年所占比例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表1可知,磺酰脲类是近年来使用比例最高的抗糖尿病药物,但其使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噻唑烷二酮类及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使用比例则逐年上升,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茴苯酸类及双胍类药物三年使用情况对比无显著变化(P>0.05)。

3.讨论

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物属于胰岛素增敏剂,显著提高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提高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效率,达到降低血糖目的。本文研究可知,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及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近年来使用率均呈上升趋势。

有研究显示,磺酰脲类抗糖尿病药物临床较早使用,且该药口服吸收速度快,作用效果好,品种较多,是临床目前治疗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但近年来使用比例有所下降,其原因在于该药物具有一定副作用,治疗安全性并不理想。有研究显示[1],由于患者具有个体差异,因此部分患者应用双胍类药物治疗时可能出现乳酸中毒,且此类药物不适用于肾衰竭患者;磺酰脲类药物可能导致低血糖反应,且易使患者体重增加,不适用本身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能使患者出现水肿、体重增加的副反应。与我国情况相似,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虽然磺酰脲类药物使用比例仍占首位,但呈下降趋势,其原因与本文中所提到的药物使用安全性密切相关[2]。

基于上述不安全因素,部分研究人员开始将抗糖尿病药物研发重点转向肠促胰岛素,从而在患者进食后刺激胰岛素分泌,同时可对胰高血糖素分泌过程进行有效抑制,使机体分泌肽激素产生饱食感。胰高血糖素样肽-1是一种天然肠促胰岛素,但该物质在二肽基肽酶-4作用下将迅速降解。因此,不易降解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及具有选择性的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阻止胰高血糖素样肽-1降解是目前研发的新方向。

研究表明,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广泛分布于人体肾脏,是控制人体中血浆葡萄糖由肾小球过滤后被肾小管主动再吸收返回血液过程的主要蛋白。有学者提出,若对机体中SGLT2活性进行有效抑制,即可增加机体中尿液对葡萄糖的排泄量,最终达到降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的目的,因此SGLT2抑制剂的概念应运而生,也是近年来抗糖尿病药物研究新靶点。经临床试验结果显示,SGLT2抑制剂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空腹血糖及糖化红蛋白水平,但该药物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严重肾损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终末期肾病及透析患者。

综上所述,磺酰脲类药物仍是目前临床使用比例较高的抗糖尿病药物,但随着新型抗糖尿病药物不断研发进入市场,以及该药物安全性日益受到临床重视,其使用量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未来抗糖尿病药物格局将随着新型药物的不断出现而产生较大变化,值得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蒋艳红,张延召.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市场格局分析[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13,2(10):110-112.

[2]宋莉,戴丹.2008年成都市三级甲等医院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J].华西药学杂志,2010,1(2):24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