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河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鲁河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陈宽容

陈宽容江苏省灌云县鲁河中心小学222236

一、引言

我们鲁河乡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东北部,下辖12个行政村,人口3万,劳动力2.1万人,5万亩可耕地,是一个经济薄弱的农业乡。农民收入以外出打工为主。全乡长期外出打工经营人员为10700余人,全乡在读中小学生3500余人,在小学就读的留守儿童有829人,其中双亲均外出打工的为514人。(数据截止2009年底)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日益增多,和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比较突出。本文试图通过摸清本乡留守儿童近几年的数据及变化,留守儿童的分布状况和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研究、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重点研究留守儿童寄宿制的管理,完善其支持系统,总结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措施,帮助本乡的留守儿童。这对于我们立足本职工作,切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精神,提高本校的教育管理效率、育人水平,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其现实的、跨时代的意义。

二、鲁河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面临的客观现状

1.留守儿童整体素质较差。

由于在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亲子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往往受到很多负面影响,这些留守儿童中的很大一部分也许不可能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享有“农村精英”的称号。

2.“读书无用论”影响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态度。

读书无用论对当前的年轻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许多支持读书无用论的人往往认为教育的高成本、高投入与严峻的就业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在校学的,将来不一定有用,到社会上用的也不是在学校学的。这也是形成“读书无用论”现象的普遍原因。

3.家庭凝聚力降低,学校管理难度增大。

据笔者抽样调查,某班20名留守儿童,有3家的父母离婚,还有一个是单亲家庭,其他家庭,有5家父母打工都不在一个地方。父母的离婚对未成年子女造成的伤害非常深。

4.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差。

调查结果表明:学习习惯较差的“留守儿童”有146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总数的22%,这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当中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学习新功课前,不注重复习、预习;上课时精力不易集中,听课方式被动;课后不及时复习巩固;作业完成情况差,发现错误不及时订正。

三、对策及拟创新之处

1.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不能回避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关爱和情感交流是导致留守孩子的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父母分离时间长短成正相关。有个极端的事例:我校有一个王姓同学,其父母,在他出生只有几个月的时候,就双双外出务工,常年不回家。到现在他已经上六年级了,还不喊“爸爸”,或者“妈妈”。和邻居、亲戚交往,也很少说话。沉默寡言,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我们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给留守儿童一个心灵的家园。

通过走访发现:学校弥漫性的学习氛围经常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自由的空间。没有了创造生活的欲望,孩子们的思维变得迟钝,思维比较单一,心情比较压抑,非常容易走极端情绪。学校在统一规划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时,也要培养孩子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的机会,从而让孩子们能够尽情地学习,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3.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

我们处在大变革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上的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旧的秩序打碎了,新的秩序还没有建立;儿童又处在心理发展期,可塑性强。相应地,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创造的空间,也需要有心理的支持和成长的助力。近年来,一些学生出现了种种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并开展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以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学校也顺应时代的要求,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兼职心理咨询人员3名,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针对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由心理辅导教师给予解答和帮助。

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我校的心理咨询室工作还要继续加强。

三、结论

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我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管理方案和对策。综上所述,对于鲁河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本人有如下认识,请大家指正:

1.加快全寄宿制学校设施建设,便于留守儿童生活、学校管理。

2.建立心理咨询室等机构,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维护。

3.建立校外寄宿点。作为学校对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有机补充,形成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4.转变部分学生家长“读书无用论”观念,转变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