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工作对真空采血标本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护理工作对真空采血标本质量的影响

王光辉

王光辉(福建宁德市中医院福建宁德352100)

【摘要】分析护理工作对真空采血标本质量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规范真空静脉血采集减少操作失误,保证血液标本质量。

【关键词】护理工作真空采血标本影响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3-0287-01

静脉血标本采集是护理工作中常用的技术操作。护士是血液标本采集的主要执行者,护士的工作在提高检验标本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在真空采血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护理人员应当知道真空采血技术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由于护理人员对血标本采集技术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常常发生采血不当,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或无法检验,以致延误诊断与治疗。如何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护理工作对真空采血标本质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减少操作失误,采集更多的合格血样。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9月份,本院各科室住院及门诊患者静脉采集各类血液检查标本,共计45876,其中发现不合格标本220例,发生率为0.48%。根据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

2.结果

220例不合格的标本中,血液凝固95例,占43.18%,溶血47例,占21.36%,备管错误19例,占8.64%,血标本量过多29例,占13.18%,血标本条码与化验单不符7例,占3.18%,其他原因23例,占10.46%。

3.引起血液标本不合格的护理因素

3.1溶血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干扰因素之一。采血针头不洁净不干燥;穿刺不顺利;抽血速度过快,负压过大产生气泡;运送过程中剧烈震荡等是发生溶血的主要因素。护士在采集血样标本时,穿刺部位皮肤消毒未干穿刺,标本会发生溶血。

3.2采血的时间和采集部位不当对于有些检验指标来说,卧位采血与坐、立位采血结果是有区别的。时间不当主要是患者在餐后、服药后、剧烈运动后、长时间空腹,甚至是情绪激动时采血,由于生理因素的改变,都可以影响到检验结果。

3.3采集标本的部位不当在输液同侧手臂进行静脉血采集,会使血液稀释,某些成分检验出现假性偏高。在输液同侧采集的血液标本被稀释,不符合检验要求。

3.4止血带压扎不当扎止血带时间过长,可使纤溶性增强或加速血小板的激活。

3.5采血管选择错误真空采血管内添加了同种类不同剂量的抗凝剂或促凝剂,管子的盖子用不同颜色做了标识。护理人员在采血前一定要核对标本的试管、容器的编号、姓名与检验单的编号、姓名是否一致。

3.6其他因素护理人员采集的标本过多或过少,标本放置过久以及采血完毕护理人员未将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也将影响检验的结果。

4.提高真空采血标本质量的对策

4.1选择正确的采集部位采集静脉血,护士习惯在双侧前臂窝附近的肘静脉、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中选择一根比较明显的静脉作静脉穿刺,但要避开血肿、冻疮、炎症等皮损处。绝对避免输液同侧采血,应在输液对侧肢体采集,速度不宜过快(血液粘稠度高或血液易凝集者可适当加快采血速度)。

4.2选择正确的采集体位和时间一般选择清晨空腹时卧位采血,避免了食物、烟、酒和药物的影响。对于一些晕针、晕血的患者宜选择平卧位采血。采血前,护士可根据相应的检验项目向患者说明其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项,使其放松心情,缓解紧张,取得配合。对于急诊患者和运动后患者应在其休息15min后采血。

4.3正确使用软管采血针穿刺针上的乳胶管可以防止滴血,采血时不能取下来,须从采血管胶塞中央垂直进针。软管的容积为0.4ml,多管采集时酌情提前拔出穿刺针。采血完毕应立即拔出穿刺针,如先拔采血针会造成血液回流。

4.4采血时,要待静脉穿刺处消毒液完全干燥再进行穿刺。在穿刺部位5-8cm处扎止血带,尽量减少扎止血带时间,一般不超过1min[2],穿刺成功后立即松开止血带。

4.5正确使用真空采血管不同颜色盖子标识所添加的抗凝剂,护士根据所要检查的项目选择不同的采血管。真空采血管与以往玻璃试管不同,在采血过程中应先抽促凝管,最后抽抗凝管。亢杰[3]等人研究显示同时采集多种血标本时,采血顺序是:红色管—蓝色管—黑色管—紫色管—绿色管—红色管(其他管)。

4.6采集完毕后对标本的处理采集完毕后应立即将采血管上下轻轻倒动6-7次,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同时要防止血细胞受到剧烈震动而被破坏。将采血管竖直放在试管架上,不能平放,运送过程中避免震荡、污染。

参考文献

[1]石敏,江幕尧.血液标本集中采集中护理因素的影响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7):26-28.

[2]郭小平.护理技术与实验前质量控制关系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47.

[3]亢杰,张英,陈阳.静脉血液样本采集管理程序〔J〕中国实用医药200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