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炮制的历史沿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黄连炮制的历史沿革

姚禹竹

姚禹竹(鞍山市中医院药剂科辽宁鞍山114000)

【摘要】目的黄连为清热药中的常用药,其炮制方法由早期的洗净切片到加辅料炮制,经过一个长时期的实践发展,其发展史就是我国中药炮制史。它的研究对指导中药临床用药以及发展中药炮制方法有着明显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黄连炮制历史沿革

【中图分类号】R2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2-0246-01

黄连为毛莨科植物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deltoideaC.Y.ChengetHsiao或云连Coptisteeta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1]。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性味苦,寒。归心、胃、肝、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为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类主药之一。本文系统查阅历代本草及现代医药文献,对黄连炮制的历史沿革进行归纳分析,以探讨黄连的炮制意图与原理,为黄连饮片炮制工艺规范及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借鉴。

1.黄连历代炮制方法

1.1唐代以前

黄连史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为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主药之一。黄连的炮制,最见于梁代,当时就有黄连要除去后方入药。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斅的《雷公炮制论》:“凡使黄连,以布拭上肉毛,然后有浆水浸二伏时,漉出,于柳火中焙干用。”逊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中记述有:“黄连去毛、去皮、炒。”

1.2宋代

宋代科学技术比较发达,官家对医药工作也很重视,组织了大量的医药专家对以前的医药著作进行整理、校注、增辑。众多医药家用新的方法,新的辅料炮制黄连。王怀隐在所著的《太平圣惠方》论述黄连的炮制方法“去须、捣碎、去粗皮碎擘,水洗过”。董汲在《旋舍备药方》中记载“入生姜同杵,炒令紫”。史堪在《史载之方》记述:“酒煮一伏时,吸进火上灸干用”。《小儿药证直诀》记载“去须,炒,去头,米泔浸一日”。《证类三草》记载“黄连一两,生姜四两,以慢火炒”。在太院所编《圣济总录》中,则根据中医临床以热制寒的原理,用吴茱萸制黄连。到此,黄连的炮制方法从简单的净选加工步入复杂的用辅料炮制。

1.3金元时期

金元时期著名的医家对中药的炮制相当重视,并对炮制作用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和归纳。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黄连炮制要用酒炒、酒洗。张元素在《珍珠囊》中也指出黄连用酒洗,借酒开腾之力使得黄连功用到达头面及手梢皮肤。将黄连的炮制方法推向了新了领域。

1.4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炮制理论、炮制技术趋于成熟。《普济方》中创新用了冬瓜汁炮制黄连。而《本草蒙筌》中记载“火在上炒以醇酒;火在下炒以童便;实火以朴硝,虚火以酽醋;痰火姜汁,伏火盐汤,气滞火同吴茱萸,血瘕火拌干漆末;食积泻亦可服,陈壁土研炒之;肝胆火盛呕吐,必求猪胆汁炒;又治赤眼,人乳浸蒸或点或吞,立能劫痛”。《本草纲目》中将炮制方法与临床相结合,论述黄连炮制“以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猪胆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细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吴茱萸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漆末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和炒”。《幼科释谜》中还记述黄连有炒炭用。

综上所述,黄连的炮制方法有去皮、去毛、浆水浸柳火中焙干用,蜜炙,酒煮,姜制,吴茱萸制,米泔水制,酒洗,酒炒,土炒,冬瓜汁制,盐水炒,猪胆汁炒,人乳蒸,醋炒,朴硝水炒,干漆炒,炒炭17种。辅料有浆水,蜜,酒,姜汁,吴茱萸,米泔水,冬瓜汁,盐,胆汁,人乳,醋,土,朴硝,干漆等14种。炮制工艺精细讲究,不同的炮制方法针对不同的病症,体现了中医辨证施药的用药原则;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这些方法中,有部分已经受到禁锢,逐渐被抛弃,例如:妇人乳汁蒸法、童便炙法、巴豆炒法等。对于传统的炮制技术,应该科学地继承,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阐述其科学内涵,不能盲目抛弃[2]。

2.黄连的现代工艺研究

现代黄连有如下几种常用炮制方法:

2.1生用:除去杂质,润透后切薄片晾干,或用时捣碎;

2.2酒黄连:取净黄连,照酒炙法炒干。每黄连100kg,用黄酒12.5kg。

2.3姜黄连(取净黄连,照姜汁炙法炒干。每黄连100kg,用生姜12.5kg。张洪利等[3]通过正交试验法,用HPLC测定小檗碱含量为指标,优选出姜黄连、酒黄连饮片的最佳炮制工艺,即姜黄连:取黄连饮片加20%姜汁闷润,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烘箱中烘制,温度100℃,时间90分钟,取出,放凉;酒黄连:取黄连饮片加12.5%黄酒闷润,待黄酒被吸尽后,置烘箱中烘制,120℃,30分钟,取出放凉。

2.4萸黄连:取茱萸加适量水煎煮,煎液与净黄连拌匀,待汁液吸干,炒干(每黄连100kg,用吴茱萸10kg)。康大力等[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檗碱含量,根据正交实验结果,由R值直观分析可知,因素B(烘制温度)影响因素最大,因素C(烘制时间)次之,因素A(吴茱萸用量)最小。比较K1、K2、K3值,可得最佳工艺A1、B1、C3,即取黄连饮片100kg,加10%吴茱萸煎液闷润,待煎液被吸尽后,置烘箱中,80℃烘制90分钟。

3.小结

黄连用药历史悠久,炮制方法亦较多,而很多方法至今沿用,其炮制理论、工艺、目的明确。因此,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黄连饮片炮制的研究,以及不同炮制品相对不同适应症的功效研究,寻找出最佳的炮制方法,发挥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家实.中药鉴定学(第一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8-89.

[2]龚千锋.中药炮制学(第一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68-170.

[3]张洪利,康大力,黄艳萍.正交设计法优选黄连炮制工艺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8,14(7):99-100.

[4]康大力,黄艳萍,张洪利.酒黄连饮片炮制工艺研究[J].海峡药学,2008,20(4):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