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新闻娱乐化埋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15
/ 3

谁来为新闻娱乐化埋单?

吴丽丽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新闻规律记者的责任埋单

在传媒行业中,诸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以及一些新兴的传媒板块中,如今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炒种种黑幕、炒性感话题、炒大腕丑闻、炒女星“怀孕”等娱乐性新闻。2008年娱乐圈的陈冠希“艳照门”大丑闻炒的沸沸扬扬,铺天盖地,不乏轰动之势,甚至有很多消息是娱记们没事找事,故意编造,“很黄很暴力”和“娇身冠养”如今成了某些青少年的口头禅,模仿“艳照门”风波,更有盖过始作俑者陈冠希之势,其不良影响不可低估。如此这样,新闻的娱乐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在这种思潮中,许多新闻从业者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自己的角色,除了炒作以外,在一些严肃的社会新闻中,也出现了“看客心理”和调侃。媒体为了吸引和购买受众的注意力,以奇闻轶事、八卦新闻、幽默搞笑、时尚新潮为主题的新闻正以低俗化充斥在新闻产品之中。在我看来,社会媒体本身应当为新闻的娱乐化负责。但是,新闻记者是否也应该为新闻的娱乐化埋单呢?记者的责任意识何在?

娱乐化的新闻作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新生事物,顺应着受众市场的发展要求并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如何把娱乐新闻做好,并朝着良性的轨道上发展,真正做到新闻为人民服务是新闻界,特别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呢?

新闻的娱乐化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它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新闻、灾害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这种新闻追求的是趣味性与吸引力,采用特写和人情味的手法,走新闻的故事化、文学化道路。这种趋势使新闻读起来更具有戏剧性,从而要求记者在新闻的写作上更像一个讲故事的人,并不仅仅是一个报道员。比如,媒介极端关注辛普森案不是在于反思种族问题和司法问题,而是在于炒作体育明星的凶杀案。它的实质是媒体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经济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其总体特征在于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只关注眼前的际遇感受,满足离奇与感官刺激。

它与西方的“黄色新闻”有着相似地方。黄色新闻主要是指以极度夸张以至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关于色情、凶杀、犯罪的新闻报道。新闻的娱乐化现象虽然在我国90年代中期才渐入高潮,但就整个媒介发展历程而言,它并不是一种新现象,这股潮流早在西方大众报纸产生之时就已经出现并达到相当程度。

19世纪30年代后,《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等一批面向大众的廉价报纸(“便士报?”),以超越于党派之外的独立报纸的姿态出现,以赢利为目的,开媒介商业化之先河。为满足当时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生活相对贫困的城市平民需要,?同时避免由于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得罪党派、政府,影响报纸销路和生存,报纸开始以新闻为主,新闻简短、通俗,政治色彩弱,而以人情味、趣味性甚至是刺激性、煽情性的社会生活内容取胜。这种伴随大众化报纸的煽情之风可以看作新闻娱乐性潮流的起始。这股潮流到1898年美西战争前夕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普利策办的《世界报》与黄色新闻鼻祖赫斯特的《纽约日报》黄色新闻之争,这部分新闻经常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整个报纸版面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

二、新闻娱乐化的原因分析

1.需求扩大化

广大受众在工作、学习之余希望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单调,经济的发展使得受众对娱乐的需求进一步扩大。随着媒体之间竞争的加剧,受众多少成为了衡量媒体实力的重要指标。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媒体人努力制造能够引起受众广泛兴趣的新闻,以轰动效应来博得受众眼球。于是,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最初是纯娱乐内容的大幅上升,现在则发展到把各种新闻都“娱乐化”。不少媒体错误地认为,在大众传播中要想大众化就要有趣味性,要有趣味性就要俗一些,于是不少媒体陷入媚俗的沼泽地。以至于记者无论采访哪一类新闻,总爱挖隐私、绯闻、内幕,严肃的新闻也能做成花边新闻。

2.媒体利益化

媒体对利益的追求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代媒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到政治家办报,企业家经营,困难是很大的,所以媒体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利益。广告收入作为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也在促使着新闻产品朝着娱乐化的方向发展。新闻为人民的生活服务,新闻更在向市场要钱,目前媒体只能通过生产为受众喜爱、乐于接受的新闻产品,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从而赚取广告收入。在报业界,市面流通的报纸零售价远远低于报纸的制作成本,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也由此可以看出,卖信息就等于卖广告,等于卖发行量。

3.经济全球化

???新闻的娱乐化是西方新闻的典型特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文化也在相互交融与渗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文化在传播领域越来越多地渗透至中国的传统文化。新闻的娱乐化也就伴随这种潮流走进了中国新闻业。在中国新闻改革的过程中,文化的感染与渗透最终让受众融入到了娱乐化的浪潮之中。最近几年新闻的娱乐化已成为我国新闻传播的一大特点,世界性的文化交流在这个娱乐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1990年至1998年之间,国际新闻比例从43%下降到了15%,而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软新闻的比例则从8.5%增加到17%。

三、新闻娱乐化违背新闻规律

新闻来源于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起着告知、评论、说服、引导和娱乐的功能。新闻事业发展必须遵循其的内在规律性,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其中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灵魂。随着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越来越高,受众对硬性参考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极一时的新闻娱乐潮必然让位于以真实、迅速、权威、客观、公正取胜的严肃新闻,以适应社会的真实需要。

在客观存在的新闻规律面前,新闻的娱乐化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失度”。但实际中,这样的尺度往往不被新闻记者重视。有的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往往偏离这种规律,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性往往被随意捏造。新闻的娱乐化过程也会带来新闻报道的偏离,并非所有的新闻题材都具有娱乐价值,过分的娱乐化,新闻的价值也将被掩盖,失去它的舆论引导功能,导致大众审美取向和价值观的扭曲,媒体社会责任缺失,媒体公信力下降。这不得不让我们对新闻娱乐化的前景产生担忧。真正的新闻不但角度新颖,而且形式完美,它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无穷。然而,违背新闻规律的新闻娱乐化,不利于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作为新闻记者,我们需要做的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通过贴近性、服务性赢得受众。媒体要吸引受众,也需要在传播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

四、记者应增强责任意识,为新闻娱乐化埋单

“艺术为什么而存在?为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感觉而存在;纪录者为什么而存在?为唤起人们对社会的责任而存在。”这是著名媒体人士王猛在“腾讯媒体课堂”上发出的感慨。

好看、可信是现在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因素。王猛说:“现在的记者跟以前的记者相比,要“理性,学会自己分析判断”,要更突出职业素养。记者应该具有公正的立场、人文关怀、倾听的耐心、探讨的能力、编辑意识和质疑精神这六大基本素质。”

新闻的娱乐化的弊端使得媒体的社会责任显得比以往更加地重要而迫切,更加地任重而道远。然而,记者作为媒体的人,作为新闻的最终生产者,应当在把作品交给编辑之前,就要对新闻先做好把关,应当去思考一下自己肩上的责任,而不是盲目的追求作品数量而忽视了新闻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记者要为新闻的娱乐化埋单,要有社会的良心和责任意识。

新闻的服务对象是大众,由于大众的水平参差不齐,要求各不相同,因而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既要注意适应大众的共同兴趣,又要照顾各类读者的特殊兴趣。要注意把新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吸引读者看下去,而不是只注重趣味性而忽视了新闻性和知识性。记者应当培养自己的发现能力,能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要代表社会良知去说话,讲究真实性、准确性、平衡性,从而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公信力是媒体的一种无形资产,也具有品牌效应。谁相信那你的报纸,谁就会订你的报纸,到你的报纸打广告,其他媒体也是一个道理。因此,记者在做正面报道时,要着重把握好真实性的足信度;曝光报道,则要着重把握准确性的适时度,遵循新闻规律,增强责任意识。

当然,记者不可能不考虑受众的娱乐需求,毕竟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们对娱乐的需要越来越大。然而,对于群众获得娱乐的需要,凡是健康的,正当的,当然予以满足,我们所摒弃的,仅仅是庸俗低级的、有害的东西。而新闻的娱乐化越来越趋向于用戏弄搞笑,调侃揭丑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甚至缺乏真实性,这是不符合受众的娱乐需求的。

要吸引受众,一方面可以让新闻故事化,在新闻报道形式上下功夫。美国新文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他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这就是在新闻内容真实的基础上借用一些表现手法,让读者更亲睐。

另一方面,新闻的语言也可以让记者的文章更精彩。中国古谚说:“人仗衣衫马仗鞍。”新闻的语言也不例外。新闻语言的准确性,表明新闻人忠于职守的佳妙品行;新闻语言的鲜明性,表明新闻人亲和大众的鲜明个性;新闻语言的生动性,显示新闻人学养广博的时代特性。一个靠乞讨出名的文学爱好者,就被炒为“史上最牛乞丐”,“最牛”在程度上显然过于极端化,如此这样,那我们历史上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又该摆在什么地位呢?因此说。记者的责任重于泰山,切不可信口开河。

作为新闻舆论监督的记者,应当有追求真理的精神、独立自由的精神以及勇担责任的精神,以一种对人民的良知与责任,不懈坚持新闻应有的价值,去为一种社会信念和理想而呐喊,而不是只对反映收视阅读率的商业数字或商业图表感兴趣;应该将眼光头投向底层,让弱势者有声,使无助者得力,让仿徨者前行,而不应只顾一味娱乐所谓的大众,将眼球放在一些庸俗低级、光怪陆离的事件追踪上;应该惩恶扬善,揭黑扶弱,承载信息,传播文明,达民情,怡民心,启民智,树民风,而不是用琐碎的、庸俗的、浅薄的信息垃圾去混淆视听。唯其如此,新闻记者才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船头的瞭望者”这一称号,才能保证时代的大船不会偏航。

参考文献:

【1】李辛,《文化娱乐新闻的采访与写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月

【2】梁洪浩,《外国新闻事业百题问答》,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

【3】谢国明,祝昌泽,《新闻理论百题问答》,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

【4】杨金鹏,《新闻娱乐化与传媒责任》,青年记者,2004年9月

【5】杨晓明,《超越无闻——美的新闻怎么“写”》,兵器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

【6】王涛,《新闻的娱乐化将何去何从—对新闻的娱乐化的扫描与思考》,新华网,2007年4月

【7】《新闻的娱乐化的利弊研究》,新闻传播学,2008年12月

【8】逍遥小神仙?,《新闻的娱乐化趋势探析》,驿钊传媒学习小组,2004年6月

【9】王小本,《论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风尘花絮,2007年7月

【10】《媒体课堂:做个好记者不做大记者》,上海热线,2008年12月

【11】阿明,《对当前新闻“娱乐化”的思考》,五月风,2007年6月

【12】章旭清,浅论新闻娱乐化倾向[J],新闻爱好者,200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