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护理中的护理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护理中的护理方法

罗娜李亭亭

上高县人民医院江西上高336400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护理中的护理方法与护理疗效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6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均为31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急诊优化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在临床上的反应情况。结果无论是在抢救成功率、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观察组的31例患者数据显示均优于对照组,而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则普遍低于对照组。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急诊优化护理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缓解,适合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临床效果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生活压力变大,社会的人口结构、年龄段划分均发生明显的偏离,导致人类疾病的发生率升高,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率,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工作生活。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上的一种非常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氧缺血,进而导致心肌坏死[1]。针对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方法,我院随机选取了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试验的研究对象,研究整个急诊护理的方法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62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均为31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的年龄在50~82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24岁。62例患者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无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病史、其它并发症史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急诊优化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一段时间的护理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在临床上的反应情况,记录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记录相关数据,显示观察组的患者抢救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31例患者,而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都要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细情况见表1。而患者的满意度情况调查则见表2。

表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n(%)

3.讨论

患有心肌梗死的患者通常会感到胸骨后疼痛,这种疾病变化极快,发病时非常迅猛,对病人健康危害极大,患者如若不能在发病时及时就医,极易发生生命危险。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抢救护理十分重要,可在关键时刻维护患者的生命。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及时抢救,能够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为其脱离生命危险提供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及时的护理抢救能够为医生的救治争取时间,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急性优化护理干预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机制干预模式。它有一套完善的护理流程用来缩短各个环节滞留的时间以及急诊的拖延状况,能够有效地对患者进行规范性、系统性的护理干预,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医院应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的知识培训以及临床经验的考核,提高其抢救的能力与护理的技巧,使在危急关头能够最大限度地对患者进行护理抢救,缩短各个环节所需的时间,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保障,以提高抢救的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发病率[2]。

参考文献:

[1]石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应用实践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21(1):6-8.

[2]林桂珍,蓝惠兰,黎春常,等.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0):2316-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