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休息与睡眠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及护理要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浅谈休息与睡眠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及护理要点

关春园1李聪2

关春园1李聪2(1吉林省结核病医院吉林130500;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510120)

【摘要】休息和睡眠对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了解掌握其规律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提高患者的休息和睡眠质量,无疑对体力精力的恢复,加快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休息;睡眠;康复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27-02

在个体中,疾病是个很大的应激,需要动员全身心的力量来承受,因此患者往往需要更多的休息与睡眠,以减少其他的消耗,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期间合理的护理对病人的康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认识休息和睡眠

1.1休息: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地减少活动,使人从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松弛,消除或减轻疲劳,恢复精力的过程。它代表了一种精神放松、没有焦虑且身心平静的状态。充足的休息是保障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在疾病出现时,充分的休息是促进康复的有效措施。对患者来说,疾病是一种应激,它要求患者发挥生理、心里两方面的潜能来应对。但事实上,患者因疼痛、发热、呼吸不畅等生理不适以及由于患病住院、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焦虑、忧郁等身心不适,常导致不同程度的休息障碍。因此,解决以上问题,促进患者的休息,是护士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患者来说,良好的休息有助于①消除疲劳,促进体力和精力的恢复;②减少消耗,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及组织修复;③提高治疗效果;④促进康复。

休息就其形式而言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但睡眠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休息。充足的睡眠可以促进个体精神和体力的恢复,因此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睡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个体每日所需的睡眠时数因人而异,但至少应保证最低睡眠时数,否则就会出现紧张、不安和全身疲倦,难以达到身心的放松状态。住院患者经常会出现睡眠的问题,因此护士应了解睡眠的生理,应用多种措施解决患者的睡眠问题,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1.2睡眠:是与觉醒交替循环的生理过程,现代生理学理论认为,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生的主动过程。适宜的时间、适当的睡姿、适合的环境,都有助于机体进入良好睡眠状态。对大多数成人而言,睡眠是每24h循环一次的周期性程序。对睡眠的需求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只睡5—6h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而有的人可能需要8—9h还觉得睡不足。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年龄可以影响睡眠的时间和质量是确定的。通常个体睡眠的需要量与年龄成反比。新生儿的睡眠时间最长,可达每天16h,以后逐渐较少,至青春期后保持稳定并持续到老年期。夜间睡眠的次数也随年龄改变而改变,婴幼儿和老年人夜间觉醒次数多。

1.3良好休息的条件:休息就其形式而言可以说多种多样,包括了运动后的静止,或从工作中暂时解脱片刻,目的是使个体的智力、身体和精神处于一种更新、恢复状态。不论何种休息方式,都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才能保证休息,达到良好休息的质量:

①生理上的舒适生理上的舒适,对于促进放松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患者而言,去除不适的来源,减轻不适的感觉,如控制疼痛,控制室内温、湿度,适当的通风,去除环境中的干扰因素,保持适当的体位或姿势,这些对提高患者的休息质量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此外,满足个体的卫生需求、保暖等措施也可以提升个体的舒适程度。

②心理上的安宁个体的心理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到休息的质量。由于情绪激动、焦虑紧张而造成的失眠屡见不鲜。住院患者会由于多种原因而产生焦虑和忧郁,此时,护理人员可通过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和交流,提供所需的有关健康问题和并发症的知识,增强对个人诊断治疗的参与,鼓励进行有规律的放松活动,确保环境安全,来增进双方的理解,帮助其达到心境平和安宁的状态。

1.4影响休息与睡眠的因素:休息和睡眠的问题常常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生理、心里和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可影响到休息和睡眠的数量和质量。

1.4.1生理性因素:

①年龄:年龄对睡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年龄的增长总的睡眠时间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增多。②内分泌变化:如妇女月经期常有嗜睡的现象。③疲劳:适度的疲劳有助于入睡,但过度疲劳则会导致无法入睡。④节律移位:当正常人因时差、轮班等原因导致昼夜性节律被扰乱时,会影响到睡眠。⑤睡前习惯:不少人在睡前会有些例行活动的习惯,如:洗热水澡、听音乐、阅读书报等,如果这些习惯被改变,就有可能影响睡眠。⑥食物和热量摄入:晚餐吃得过多、过于油腻或辛辣会导致消化不良继而影响睡眠。睡前喝咖啡或饮酒可导致失眠,此外食物过敏也会引起失眠。牛奶、干酪和肉类食物中存在一种天然蛋白质,有助于人们的睡眠。⑦身体疾患:任何引起疼痛、躯体不适或情绪问题的疾病都能引发睡眠问题。患者可能在入睡或维持睡眠上都会出现问题。

1.4.2心理因素。由疾病的压力或其他生活中的矛盾和困难所造成的恐惧、焦虑、喜悦、悲哀、激动、紧张等情绪状态都会影响睡眠。患者可能想睡却无法入睡、或出现睡眠周期中经常觉醒或睡眠过多的现象。持续性的情绪应激可能导致不良睡眠习惯的形成。

1.4.3环境。睡眠的物理环境对睡眠的发动和保持有重要影响。良好的通风、柔和的光线、适宜的温湿度和安静的环境通常是高品质睡眠所必需的。此外,床的大小、软硬度、稳定性和位置也会影响睡眠的质量。

1.4.4药物。药物会影响睡眠类型。一些广谱性药物(如安眠药、镇静剂、止痛剂等)被认为是睡眠的抑制剂,会影响入睡及睡眠时间。长期使用安眠药物对睡眠最终的作用可能弊大于利。应用利尿剂可能会引起夜尿增多而影响睡眠。此外,乙醇和咖啡因也会影响睡眠,前者可加速入睡,后者会延迟入睡,并导致夜间觉醒。

2患者休息睡眠情况的评估

护理人员应随时评估患者的休息与睡眠状态,收集患者休息和睡眠的形态和习惯的资料,如一天通常睡几个小时,通常何时入睡、有无午睡,就寝前有无特殊习惯,多长时间能入睡,入睡后是否易醒,晨起后觉得体力和精力恢复如何等,并了解以往是否有过睡眠失调的健康问题。此外要询问患者此次患病有无影响睡眠的身心不适,还需了解患者情绪状态、治疗计划和用药情况。对于有睡眠问题的孩子,可以从其父母处收集关于孩子睡眠模式的资料。这些具体资料无疑能反映个体睡眠的性质、症状和体征、发作和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患者的总体影响等。

患者的期望也是护理评估的内容之一。护士应细致地评估患者睡眠的需要,经常询问患者对睡眠的期望。如目前采取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是否有效?以及患者期望采用哪些措施改进睡眠和如何实施这些措施。

3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

在详尽收集和分析了病人的休息和睡眠资料的基础上,制定详实可行的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内容包括:

3.1创建良好的睡眠环境:应尽可能根据患者的习惯,为之创造清洁、通风、安静温湿度适宜、光线幽暗、没有噪音的良好睡眠环境。护士可以将多人合住病室内患者之间的帘子拉起,调暗病室的灯光,有计划的安排护理工作,尽量较少打扰患者睡眠的情况,在查房时做到走路轻、开关房门动作轻,电光源不要直接对着患者,并尽量减少晚间交谈以降低环境对睡眠的影响。

3.2增进舒适:与家中的床相比,医院病床通常较硬,而且长、宽、高均不相同。为了使患者放松,护士应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且位置放置舒适。一些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需要特殊的促进舒适的措施,如按摩、热敷、支撑性包扎或变换体位等。提供患者个人卫生护理可增进其舒适感。就寝前行温水浴、协助卧床患者排泄和洗漱,也有助于患者入睡。

3.3控制生理失调:对于有躯体疾病的患者,可通过控制干扰睡眠的症状而改善其睡眠。例如,可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睡眠时提供两个枕头或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为防气道阻塞,可让患者睡前服用支气管扩张剂;有疼痛、恶心或其他反复发作症状的患者应按时应用相应的缓解症状的药物以便药物在就寝时生效。

3.4建立休息和睡眠周期:患者住院后,原有的休息和睡眠规律常常被打乱。因此,应指导患者白天进行适当的活动,包括运动、娱乐和其他社交活动以保持日间的清醒。同时,尽量保证患者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在患者睡眠时避免因一些非必要任务而唤醒患者。此外,如果患者因病情需行频繁监测,护士应统筹安排以延长患者的连续睡眠时间。

3.5减轻或解除心理压力:根据评估结果,找出影响患者休息与睡眠的心理因素,通过有效沟通、正确引导,帮助患者消除恐惧、焦虑的情绪状态,恢复平静、稳定的心态,建立对治疗的信心,这都有利于提高休息和睡眠的质量。

3.6使用特殊技术:催眠术、呼吸放松术、肌肉放松术等行为治疗法能够治疗失眠的问题,其中催眠术是利用暗示让患者放松并逐渐进入睡眠状态。

3.7药物治疗的护理:药物可以用来改善睡眠,但需注意防止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和抗药性。

催眠药、镇静剂类药物可治疗失眠。但当患者主诉无法入睡时,不应立即给予安眠药物,而应首先考虑其他可促进睡眠的方法,必要时再采用药物治疗,并避免长时间连续用药。护士应帮助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了解药物的正确用法、应用的风险和可能的副作用。

3.8其他睡眠失调患者的护理:对睡眠过多的患者,应指导其控制饮食,减轻体重,并限制其睡眠时间,增加有益和有趣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可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对于此类患者和梦游症的患者,还应注意保证其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对于睡眠性呼吸暂停的患者,护士应指导其采取侧卧位,避免压迫气道,保持其通畅,并在夜间加强巡视,随时消除呼吸道梗阻。

对存在类睡状态的患者,可依据其症状和原因分别处理。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258~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