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新技术培训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新技术培训研究

王健

(国网长治供电公司山西省长治市046000)

摘要:智能变电站作为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省内乃至全国在建设、已投运的智能化变电站不断增加,从事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人员也将逐年增加。但是,智能变电站的运维人员普遍缺乏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急需进行智能变电站相关的新技术、新技能培训。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新技术培训

本文结合智能变电站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对当前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征进行分析,并将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进行比较,总结出它们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从而得出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应加强培训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为今后开展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新技术培训以及相关培训打下基础。

1智能变电站特点

1.1一次设备智能化

采用常规一次设备+智能单元方式实现一次设备的智能化,通过智能终端完成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的跳合闸回路、位置信号采集回路等。通过一次设备的状态在线监测,变人工巡视与定期检修为自动检测状态检修,提高变电站的可靠性,减少维护的工作量,提高效率。主要包括:主变压器采用“主变本体+传感器+智能组件”方式实现智能化合并单元:合并单元采用直流供电,提高电子式互感器的可靠性;智能终端接受保护装置跳合闸命令、测控手合/手分命令及闸刀、接地闸刀GOOSE分合命令;输入开关位置、闸刀及地刀位置、开关本体信号;跳合闸自保持功能等;实现了一次设备的数字接口功能;一次设备状态实现在线监测等功能。

1.2二次设备数字化

电子式互感器、采集器实现二次设备的数字化,将二次设备的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合并单元实现电子式互感器电流、电压量的采集,并通过光纤或SV网传输将二次信号变为基于网络传输的数字化信息。保护装置保护动作后通过保护装置内的GOOSE跳闸软压板出口,再通过GOOSE直跳口将光信号经光纤输至智能终端,智能终端的A、B、C相跳闸接点闭合后通过A、B、C相保护跳闸压板将电信号传至智能终端内的A、B、C相跳闸保持继电器并最终传至开关操作机构箱实现跳闸。监控后台遥控操作发出的断路器控制信号通过MMS网传至保护测控一体装置,以光信号通过GOOSE网传输至智能终端,再完成对断路器的分合控制。保护跳闸示意如图2所示。

全站所有信息交换均依托于GOOSE报文和MMS报文,GOOSE服务通过广播方式传送报文数据,实现IED装置之间互相通信及信息共享;保护测控装置不设置功能硬压板,通过在装置上设置软压板的方式以投退保护功能,为远程维护和无人值班提供了条件。

1.3网络结构标准化

按照IEC61850及DL/T860中的系统结构,实现了信息建模与共享传输、通信网络的标准化和设备间的互操作性。全站自动化系统网络结构分为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网络系统构成分为站控层网络和过程层网络,分别设置GOOSE网和MMS网保护直接采样(或网采),直接跳断路器。

全景数据的统一信息平台实现了全站设备的监视、控制、告警及信息交互功能,完成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SCADA)、操作闭锁等相关功能。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站内直流、交流、逆变、UPS、通信等电源采用一体化监控,通过全站MMS网络统一上送到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了控制自动化、信息可视化、配置标准化。

2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的岗位培训方案

2.1培训目标

智能变电站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它是新生事物,存在的时间较短,新上岗的员工多且年青人居多,面临一线员工技能水平不高、工作经验不足与安全稳定运行之间的巨大矛盾。因此,需设计一个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案,全面提高一线员工知识技能水平,使智能变电站的新运维人员能尽快适应新的岗位要求。培训的主要目标就是使运维人员了解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区别;掌握智能变电站特有的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原理;掌握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技能。

2.2培训内容和时间

职业培训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能力训练,知识、理论是能力训练的基础和补充。因此培训内容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确保各项能力目标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强化操作,淡化概念和推理。因此,围绕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确定培训内容如表1所示。

至于培训时间,一般上述的每项培训内容安排1天左右的时间,共计15天。

表1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岗位所需培训要点

2.3培训方法

对于智能变电站这种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系统而言,一个错误可能会导致无法挽回的连锁反应,因而,对其巡检、操作进行交互式的培训非常必要。早期的培训方法大多是在实际系统中进行的,但由于电力系统是一个二十四小时连续实时运行的系统,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系统的规模日益庞大、复杂,系统的造价日益昂贵,训练时因操作不当引起的破坏和危险性也大大增加了。因此,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事关重大,实际系统已不适合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随着计算设备和计算方法的发展,仿真技术除了应用于系统分析、研究与设计之外,也广泛应用于培训与教育中。所谓仿真培训是指模仿真实的工作条件建设专门的培训试验室或仿真培训系统,使用与工作场地相同的设备与技术,严格按照真实的情境来学习和训练如何处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运用仿真系统进行培训,具有很多优势,主要体现在:

(1)增强培训针对性。培训师可以根据每个学员不同的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培训内容,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

(2)较强的灵活性。学员可以自行选择学习和练习时间,互不影响。

(3)较高的逼真性。将学员放入模拟的环境中,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了培训效果。

(4)较强的适用性。运用仿真模拟系统,可以集教学、训练、考核三大模块于一体,使学员循序渐进,迅速掌握多项专业技能。

(5)较好的生动性。学员在模拟的环境中,可以全方位的运用自身感观进行学习,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米奇•霍利德总结的“10-60-90”原则告诉我们:当你告诉受训者做的方法时,他只能记住其中的10%;当你给他做示范时,他能记住其中的60%;而当你与他一起做时,他会记住其中的90%或是更多的内容。因此,如果仅采用课堂讲授,缺少感性认识,缺乏互动性,学员参与度不高,培训效果将十分有限。

3结语

综上所述,对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的培训可借助仿真培训系统,并采用讲授法和模拟训练法、事例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采用课堂讲授法,对于动手操作的技能项目、与实际联系较紧密的内容可采用模拟训练法和事例研究法。

参考文献

[1]郑瑞峰.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的探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0):183.

[2]隋香富.探究智能变电站中运行维护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0).

[3]王强,贺洲强.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J].探讨电力安全技术,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