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如何才出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2

写作如何才出彩

张江华

张江华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第一初级中学262729

当前,写作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学生及家长的重视,不仅因为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更因为写作是对一个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体现。写作能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大量阅读,需要广泛积累与系统训练,请同学们不要望而生畏,只要遵从指导,注重方法,有效训练,要写出精彩的作文,也是不难的。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者为妙”。写作也是一样的,不同的编排顺序,不同的立意选题,独到的用词,深远的意境,写出的作文会有不同的效果,那么佳作诞生的因素有哪些呢?现结合笔者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粗谈几点做法。

一、旁征博引,引经据典

旁征博引能使平淡的作文陡然生动起来,且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起到总结的作用。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运用了好几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引经据典是论说的骨肉,是论理成立的必备要素。因为那些谚语俗语,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是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那些至理名言是人们在经历挫折和失败中感悟出来的;那些感人事例是家喻户晓、感人至深的。它们都对人起到启发开导作用。所以恰当地适度地引经据典,能提高作文的含金量,使作文血肉丰满。不只议论文中需要引经据典,其它文体中也适当引用,会锦上添花。但千万不能滥用,以免画蛇添足,让人啼笑皆非。

二、生动典雅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要写得跌宕起伏,耐人寻味,文字功夫很重要。词语用得好,可达到字字珠玑、珠围翠绕的效果。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整句与散句,也能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整句形式较整齐,章节较匀称,可以起到加强语势的作用,而散句自由活泼,富于变化,长短结合,可以避免单调呆板,把二者融合起来,语言既生动活泼,挥洒自如,又节奏鲜明,气势贯通。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令人如见其行,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回味无穷,而且琅琅上口,如飞珠溅玉,字字生辉。而修辞用得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将枯燥为生机,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作文语言的表现力和形象性。

三、选择热门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主旋律。在作文中不一定要高唱赞歌,但起码不能与主旋律背道而驰,不能唱反调,更不能反动。如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地球村,反腐倡廉,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公平正义,中国梦等这些热门话题是学生心灵美丑的折射,考场作文如果满纸消极思想和错误认识,如表现欣赏早恋,沉迷网络,否定中国,崇洋媚外,否定传统,迷失自我,看破红尘,消极处世,人情冷漠,厌恶穷者,信仰偏移等主题的作文,看似热门,实则是学生思想灰暗,认识偏激的表现。阅卷老师势必会给学生的品行大打折扣。因此,关注热门话题,关注焦点也反映了学生热爱生活,健康向上,关心国家命运的积极乐观的思想。

四、标新立异

“同中见异,异中见新”,所选的标题要有新颖性、独特性,这样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样的内容更应该有所创新,独辟蹊径,新颖别致,不能老生常谈。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立意原则。如何做到文章标新立异,见解新颖呢?首先,对写作中同一命题或同一材料要善于从不角度思考、分析。找准题目或材料在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属性,进而从多角度中选择出最佳、最新角度来立意。在选择最佳角度时要力避人云亦云,力求深刻独到。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针对题目或材料从反面阐发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次,构思应充满理性的思辩,应讲究“匠心独运”,讲究哲理的智慧。其实就是要求作者写作时能具备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对教材的深刻开掘力,对生活内容的高度概括力。

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应该有着“峰回路转”的惊喜,有着“妙手偶得”的自得,有着“一气呵成”的畅快。如果一篇文章单调呆板,了无新意,浅陋苍白,简单粗暴,那根本就谈不上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思的“匠心独运”,思辩深刻,其实就是思维多向性的具体体现。即我们看问题不能只局限于一个角度,而应该多向思维,使文思超越时空的限制,让思想长出翅膀来。这样的文章才能给人全新的感觉,并从同类文章中脱颖而出。即便是陈旧的材料或话题,也要做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开掘材料中人们不能轻易觉察的闪光点,跳出旧套,创出新路,从而做到构思精巧,新颖别致,清新脱俗。

五、意境深远

“意境是由艺术形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充分发挥而造成的一种比艺术形象本身更广阔深远的美学境界”,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可见,只有作者的“意”与外在的“境”高度融洽,才能达到意境深远的要求。好的文章,必定是意境优美,深刻而高远。深刻的意境,往往依附于一定的具体事物,也就是说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示作者的思想、认识,表达作者的感情。

因此,首先必须着力刻画好意象,写好实境。但是,能否达到意境美,却又不完全在于逼真无误的刻画实境,而在于实中蕴虚,象外传神。具体地说,写景状物要通过象征暗示等含蓄手法,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把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写人叙事则要虚实相间,以虚写实,给读者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丰富文章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