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王冬雪

王冬雪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校158100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8)04-173-02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本节课的教学以人群中红绿色盲患病情况的分析为主线,在引入伴性遗传的概念后,引导学生逐层剖析,得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和特点,并例举其他病例进行讲解说明以达到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了伴性遗传的概念、人类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三个教学知识点。它是以红绿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该部分既是已学过的减数分裂和基因的分离定律内容在实际生活和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且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这种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学生有了基因分离定律的知识基础,知道了红绿色盲症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就能正确书写基因型和表现型。并且还能通过对红绿色盲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所以,教学中应遵循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先解决分离定律的应用,再突破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最后才是遗传系谱图的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伴性遗传的特点

[解决办法](逻辑推理、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写出男女各种基因型,分工合作搞清每种婚配类型色盲患者的比例。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伴性遗传的规律,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充分理解伴X隐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难点]

1.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

2.遗传图谱的解题方法及思路

[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伴性遗传方式的发现是这节课的难点,假设情况较多。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学生动手、动脑,分析红绿色盲家庭遗传系谱,让学生充分利用统计数据真实地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学案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

(见表1)

[板书设计]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3节伴性遗传

一、伴性遗传

二、红绿色盲遗传

1、概念

1、遗传方式:伴X隐性遗传

2、遗传特点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经典的传统老课,如何能上出新意,突出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导学”理念?我认为就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对他们的生活非常有用的生物学知识。为此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主要体现再以下二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人类的红绿色盲是伴性遗传病的典型。无论是教材还是教辅资料,都是将该病的遗传性质直接告之学生,让学生运用该知识点分析伴性遗传病的发病规律。我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运用已经学到的两大遗传学规律自主分析出该病的遗传性质。所以此处,我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将课本的直接呈现形式设计为探究活动形式:探究“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病”的遗传性质,并且结合之前的“发现色盲”的故事,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情境——“道尔顿的家族之谜”,达到了教学环环相扣,和降低学习难度的目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复习了旧知,而且获得了新知,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分析伴性遗传病的方法。这也许就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授之以渔”的目的所在吧。

我认为本节课的第二个亮点是“应用”教学环节。绝对不可再使用传统的课堂做几道习题的方式来巩固新知了。如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知识被进一步深化和内化的目的呢?最佳的方案当然就是“学以致用”,让学生即刻就能体会到课本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生自主活动的实践情境:让每位学生成为“遗传咨询师”,帮助咨询者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伴性遗传问题。之后由两个小组将他们的遗传咨询过程再现于全班同学眼前。同学们火焰般的思维和诙谐生动的语言,竟将抽象的理论演绎地如此酣畅、形象!

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领悟到了书本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在本节课结束后一位学生同我谈到他在本节课的收获时说:“将来我在生育下一代时,我就可以成为自己的遗传咨询师了!”我认为这就是学生给予我的最大肯定!

表1

学习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1、色盲症的发现

讲述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小故事,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提问学生介绍色盲知识:就是不能辨别色彩,即辨色能力丧失。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

2、课件显示红绿色盲检查图

设疑:红绿色盲是怎么遗传的呢?

导入新课:伴性遗传

理解概念

一、人类红绿色盲

(一)遗传方式

1、课件展示色盲遗传家系图谱,引导学生思考:色盲的遗传方式。

2.根据遗传方式,写出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可能存在基因型与表现型情况。教师和同学一起规范正确书写要求。

(二)遗传特点

1.展示我国男性、女性色盲患者的概论图。说明为什么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

2.分析下列家系图,说明色盲遗传的特点。

3.给出关于红绿色盲的6种不同婚配方式,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写出遗传图解,展台展示各组讨论结果,结合遗传系谱图总结规律介绍其他伴X隐性遗传病实例——血友病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及联系,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件出示练习题,给学生充足时间练习,教师指导,提问。听讲、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

学生看图识别,进行自我色盲检测。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伴X隐性遗传

学生积极思考,动手书写

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需要两个b才能色盲,而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一个b就能患色盲。

交叉遗传,隔代遗传。

学生讨论、书写,各组派出代表讲解

特点:

女患其父子必患

学生聆听

学生呼应

学生思考、讨论、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验本节课的情感目标。认同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通过辨认、识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思考,便于新课的讲授。

规范书写要求,养成良好的动笔习惯。

探究、讨论模式结合:通过遗传系谱图分析遗传现象→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依据释疑→结论,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提高学生质疑、假设、探究的能力,体现本节的能力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肯定学生的能力,引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讲练结合,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