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中屈原的不同身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论《屈原》中屈原的不同身份

杨田敏

杨田敏重庆三峡学院06级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06级一班邮编404100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屈原》中的屈原形象是丰满的,剧中屈原主要有五种不同的身份,他是一个老师,他教书育人;他是一个臣子,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却被主子陷害;他是靳尚的同事,但却因关系不好遭到眼红,早到陷害;他是张仪这一连横家的外交障碍,所以他遭到陷阱;他是老百姓的榜样,所以老百姓崇敬他。种种身份都有力地刻画了屈原这一形象,都在剧中起到不同作用。

关键词:《屈原》屈原身份

在郭沫若的《屈原》中屈原是一个形象鲜明的人,在不同的面前他有不同的身份,在公子子兰、宋玉、婵娟面前他是一位长者,是一个老师;在楚怀王和南后面前他是一个臣子;在靳尚面前他是同事也是眼中钉;在张仪面前他是一个对手;在楚国人面前他是一个圣人,一个救世主。这样的种种身份将屈原的形象描绘的更加丰满,更加有棱有角。

一、老师

屈原在剧本中担任的是宋玉、公子子兰、婵娟的老师,他教授他们知识,还教他们做人,剧中一开始就写到屈原作了《橘颂》送给宋玉,还以此为说教的开始,说做人的道理,还教如何作诗,这是每个老师都必须要做的,老师不光要教授知识更要教会做人,这是老师的职责,我们从屈原和宋玉的对话中看出屈原像所有老师一样自己苦口婆心地教写生,不断地说做人要勤奋、好学、专心,要生得光明死得磊落。这是屈原在给自己的学生教授人生道义,这也是他自己一直信奉的人生理念。

屈原不是圣人,他也喜欢好学勤奋的学生,不喜欢懒惰的人,这是所有老师也是所有正常人都有的心理状态。在剧中从公子子兰的口中我们可以知道,屈原是比较喜欢宋玉的,因为他勤奋、好学、刻苦,但是子兰身为楚国国王的公子,他一点不勤奋,还很贪玩,这样两个人的对比使屈原更加喜欢宋玉,甚至对婢女婵娟的喜爱都超过了子兰。

屈原教授学生的做人道理其实也就他自己一直奉行的,写到屈原的这种性格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现屈原的做人原则的,使我们能首先对屈原形成一个总体印象,好在以后的剧情情节中去体会他这种做人的道理,并可以使屈的形象一步步加深也前后对照起来。同时这里也有助于刻画宋玉的形象,起初宋玉受屈原的谆谆教诲时的一副心领神会的样子,一副虚心的样子与后面他背叛老师,苟安图存的生活作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更加突出屈原的正直和他的那条“生得光明,死得磊落”的做人原则。这一点还增加屈原一生的悲剧特色,他那样喜爱的学生,到头来却背叛了他,这是写屈原这一身份的主要作用。

二、臣子

在楚怀王和南后面前,屈原是臣子,他不是一个“精明”的臣子,单是是一个忠心的臣子,作为臣子他以一心一意忠于国家来要求自己。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很多人都脱离自己的国家而到别的实力强大的国家或者说可以重用自己的国家去“就业”,剧中的张仪便是这样一个人,他本是魏国人却到了秦国某差。但是同样是一个时代的人,屈原就特别不赞同这样的行为,认为这样是在出卖国家,是不忠心的,所以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后面屈原对张仪的反感,他就这件事骂了张仪。作为臣子的屈原对自己的上司是恭敬而又忠心的,他新人自己的上司,但是上司却只把他当“奴才”。南后陷害他惹起楚怀王的愤怒,屈原申述无效,被众人看成了疯子,楚怀王一道命令便使屈原从三闾大夫变成庶民,屈原的悲剧由此越演越烈。

屈原这一身份是导致他悲剧的主要原因,因为他是忠臣,因为他不会趋炎附势,因为他只是奴才,他是臣子,所以他所想的就是尽职。剧中屈原的这一身份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悲剧的根源。其实在那样的年代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忠国,很难说的,就像我们很难说张仪不爱国一样,因为当时统一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在任何一个国家你都是中国的臣民。如果屈原没有那样的爱国忠君的标准,也不会有这样一出悲剧。但是他的君君臣臣的思想观念使他不能走出张仪那一步,他要“生得光明,死得磊落”,这里他的生死观念与前面他对宋玉的教育又前后呼应起来了。他太相信自己的上司,他以为所有的人都会把自己国家的命运前途看得最重要,然而一个女人,一国之母使得屈原走上一条悲剧道路。如果他像靳尚一样会极力讨好上司,搞好外交关系(主要指跟张仪的关系),少想一点某些方面的东西,不那么“古板”,使得张仪不认为他是一个障碍,那我想他也不会有这样的悲剧的。所以他不是一个“精明”的臣子。

三、同事

屈原和靳尚是同事,在靳尚一方还颇有竞争意识,工作上要竞争嘛,要获得上司的认可。屈原在还没有被陷害的时候是备受自己的主子宠爱的,这难免使得一些人眼红,看不惯,靳尚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要争宠,要得到上司的宠爱。这样的想法使得他走上了陷害屈原的这样一条路,因为只有将屈原打压下去他才有机会大放“光彩”。他之所以要跟屈原竞争,要把他打压下去也是因为屈原这家伙太不会处理同事关系了,老是在政见上跟他作对,而且楚怀王也很采纳屈原的意见。屈原是一个不会趋炎附势的人,在同事中也不会圆滑处事,这样的人受到上司的宠爱,当然有人不满,于是就有人抓住机会来陷害他了。

其实屈原剧中的这样一个身份也无非是突出的人格特点,一方面表现他的刚正不阿,不与小人同流合污,表现其高洁的品质;同时这里也有助于表现靳尚丑陋的人格,他不顾国家利益,只顾眼前暂时的苟安和虚无的利益,秦国不可能实现它的诺言。另一方面也是表现一直为人乐道的小人陷害忠良的悲剧故事。

四、障碍

屈原在剧中是张仪的一个对手,我们知道张仪是奉秦王的命令来游说楚怀王的,还许诺说与齐国断交后给楚国五百地,但是屈原知道这样许诺只是空投资票,所以他劝阻了楚怀王。这样张仪就把屈原看了一个对手,如果不将屈原从楚怀王的印象恶化,并使屈原得不到怀王的信任,所以他要扫除这个障碍。于是他就像到一条妙计,利用南后的嫉妒来设圈套陷害屈原,因为张仪知道激起了南后的嫉妒便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张仪说王城不了实使命要回到魏国并送每人给怀王,这样南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就要满足张仪来楚国的目的,要使怀王改变想法,就只有使怀王不再信任屈原。这样屈原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这重重陷阱之中。

屈原确实是张仪完成使命的障碍,是一个对手,所以张仪就必须清除障碍。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悲剧的形成。屈原的这样的一个身分是悲剧的使然,根本原因。如果屈原不是绝对反对张仪的,或者说稍微处理得圆润一点,恐怕他也不会是张仪的什么障碍,也不会钻进这些圈套,也不会落得“家破人亡”吧。屈原这样的特殊身份表明屈原的刚直,因为如果是一个好说话的人,或者可以通过贿赂就可以改变想法的人,张仪也不会设下圈套来陷害屈原,屈原也不会也这样的下场,这样就突出了屈原的高洁正直;一方面有表现突出了靳尚的阴险狡诈,这样使张仪的形象也丰满起来,让人感到切齿的可恨。

五、榜样

屈原是楚国人的榜样,他是道德典范,在老百姓心目中他是崇高的,是伟大的诗人,是伟大的爱国者。剧中当靳尚宣布屈原疯了的时候,人们感到不可思议,还自发的主动的给屈原招魂,虽然这是迷信,在屈原看来是愚昧的作为,但是这是楚国人对屈原的崇敬之心使然的。后来屈原遭到陷害被去掉官职“发疯”后,一个钓鱼者也是知道南后陷害过程的人从婵娟那里知道屈原的状况后道出了实情,他还不顾生死在怀王和南后的面前说是南后陷害了屈原,然而只是怀王着愤怒冲坏了脑袋,完全不信任这个人的话,还认为这个钓鱼者也是一个疯子。

屈原是楚国人民的榜样,是他们尊敬崇拜的对象。屈原这样一个身份是要从侧面来表现屈原崇高,人们可以为他不顾生死,老百姓高度关注他命运,以为他疯了为他招魂,还为他不顾生死说事实真相,这都是在从侧面写屈原的的人格高尚备受崇敬,这样将屈原的形象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使屈原的形象让我们也肃然起敬。

屈原的身份是多重的,像生活中所有的人一样,都有各种各样的身份,屈原在剧中的种种身份的刻画都有各自的作用,既表现屈原的人格,也突出其他人的人格,同时也可以表现屈原的悲剧色彩,和其悲剧的一些原因。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2】秦川《文化巨人——郭沫若》

【3】郭维森《屈原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