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探析

沈仕雄孟建芳

沈仕雄孟建芳(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机制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构成要素所构成的稳定结构及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转方式和工作机理。它包括八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目的、动力、环境、控制、运行方式、运行程序和运行保障。这八个构成要素的功能的耦合形成了一个整体上的综合效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这种综合效应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的科学内涵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来一番变化,使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中国人民特有的科学理论。”①这一番变化,是通过某种机制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机制,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机理及其运行过程所形成的综合效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能力的有机系统,这种自组织能力是通过它的机制的运行来体现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包括三个层次的基本含义:

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系统运行过程,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的各个要素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既各成体系,又按一定的方式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其二,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的各要素的功能如何以及这些要素是按照何种方式组合起来的,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机制的整体功能。

其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中各构成要素的功能的发挥总是在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的系统运行中与通过其它要素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构成要素解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的主体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由哪一个阶级,哪一个政党来承担。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自己以及解放全人类的学说,它从不回避自己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并公开声明自己是代表着无产阶级利益的学说。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运行的主体应该是中国的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

中国近代史的历程表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独立和复兴的任务。中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的革命也由旧民主主义阶段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阶段。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推翻三座大山压迫的革命。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的目的

任何机制都不是盲目运行的,而是围绕着某个固定的目的运作的。无产阶级的解放学说——马克思主义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发展方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它一旦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就迸发出了勃勃生机,并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不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就是要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这一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以及民族复兴的两大任务的集中体现。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没有别的目的可言。只有在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才能进一步地加快工业化步伐,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

任何机制的运行都有一个动力系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也不例外,它具有自身完整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推动力:一方面是中国现实国情的需要的外在动力,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候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②中国的具体国情的需要强烈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中国的现实国情产生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外在动力。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内在动力。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环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环境,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过程中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中国的国内环境和国外环境,以国内环境为主。环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对于其所处的环境认识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实事求是地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环境具有层次性,广泛性,变动性以及复杂性,正确认识这种环境,必须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来进行把握。在空间上,主体必须综合联系地考察所处环境,一方面我们要正确把握国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了解国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另一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世界的形势,格局和发展趋势,认识到世界环境对中国环境的影响;在时间上,主体必须辩证发展地把握环境的阶段特征和时代主题,确定不同时期党的工作方针和中心任务,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控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机制具有自组织能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主体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控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有目的的自觉地活动,这种有目的的自觉体现在无产阶级及其领袖人物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反馈信息,从而进行反馈调节和重新决策,真正地做到实事求是,实现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有效控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共产党人是在不断探索和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来建设这一工程的。其间出现各种失误和曲折是在所难免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这个艰辛的探索过程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效控制的有力保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运行机制中,控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有效纠正其它七个要素在在运行中出现的偏差,避免不同的要素之间的内耗,防止不同要素作用的发挥过程中出现相互抵消的现象,从整体上进行协调,保证整个机制的有效运转和整体效应的顺利实现。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方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是一定方式运行的,这种方式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语言风格思维习惯相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点和中国形态,产生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并能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是以欧洲形式出现的,它的语言风格和思维习惯带有浓厚的欧洲色彩和18世纪欧洲的时代特征,文化的差异和时代的差异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显得有些晦涩难懂。让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家学者去读还可以,但是让人民大众去读,则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这也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和融合,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整合与发展。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传统民族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运行方式。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程序

机制的运行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某个固定程序有组织、有规律的运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制的运行程序就是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中国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总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形成系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进一步指导实际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程序是整个机制运行的外在形式,是连结其它七个要素的纽带,它从形式上和表面上使整个机制联结形成一个整体,发挥着整体的作用。同时,它还使得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更为严谨,更为科学,更具条理性,增强了可操作性。

(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的保障是保证马克思主义机制得以正常运行的必要的内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包括必须有一些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有必要的刊物和载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有整个的一批老中青搭配并各有分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队伍,有必要的经费和工作制度的保证,等等。外部条件包括共产国际对于中国无产阶级理论建设的支持,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支持等。

在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中,保障是其它七个要素的物质条件,是实现综合效应的外部因素。中国的无产阶级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尤其是在革命年代,极度缺乏物质保障,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如果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都不具备的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无法实现的。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运行的综合效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是通过如下方式运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的主体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目的,在中国国情的现实需要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需要的巨大动力的推动下,正确认识中国的国内外环境和阶段特征,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反馈调节并加强控制,将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并不断总结新经验指导新的实践,并在一定的内外部条件的保障下,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成果。

机制的运行必然会产生一个综合效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的运行的综合效应集中体现在机制的运行所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成果上。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人民富裕,在全球化的总趋势下,认识到世界发展的趋势是政治格局多级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发现并解决中国的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正确地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通过求真务实来解答发展的时代课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产生了第四次飞跃,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运行的必然产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会停止,而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的运行,不断地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不断地实现理论创新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丁俊萍、熊启珍主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5]柳国庆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①丁俊萍、熊启珍主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06页